寧德市早部署、抓重點,復工復產跑出加速度。今年前兩個月,寧德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工業稅收、兩項財政收入等多項指標增幅居全省各設區市首位—— 開門紅!閩東工業經濟實現增長 東南網3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22日,福鼎單柱半潛式深海漁場主體工程完成制造,從舟山定海碼頭下水,將運至福鼎臺山列島附近海域進行安裝調試。這個總投資1億多元的重點項目,將進行大黃魚仿野生養殖,預計年可產1500噸仿野生大黃魚。 面對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寧德市主動作為,成立6個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服務小組,市工信、科技、衛健、財政等10多個部門統籌協調,復工復產跑出加速度。 1至2月,寧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4%,工業用電量同比實際增長0.3%(剔除線損),工業稅收增長3.9%,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2.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3%,增幅均居全省各設區市首位。 領導掛鉤 重點項目全面復工 “復工復產,寧德重在早部署、抓重點,分類分區推進,差異化管理,精準服務,確保疫情防控、經濟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贏’。”寧德市領導接受采訪時表示。 為推進重點項目復工,寧德推行“領導掛鉤+專班服務+專員駐點”工作機制,市縣領導帶頭掛鉤聯系重點項目,市縣鄉分級成立專門服務隊,幫助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在周寧縣不銹鋼(新材料)深加工產業園,記者見到,挖掘機、渣土車來回穿梭,工人們正在挖土石方,一派繁忙景象。產業園項目一期規劃用地1743畝,引進深加工企業40家以上,預計今年10月投產。 “之前,由于園區企業業主大多來自浙江溫州,無法及時返崗,復工困難較大。”該項目投資建設方——福建盟信集團工程部總工程師張燦標說,“周寧縣在2月初就組建一支專業技術團隊,協助產業園項目一線施工。同時開辟返工返崗綠色通道,如派出大巴到四川點對點接回40多名工人。” 寧德市發改委重點辦負責人說,寧德出臺推進重點項目建設23條措施,并開通政策兌現直通車,提供一站式代辦服務。同時,全面推行“不見面”審批,給予項目復工人員返崗交通費、住宿設施費等資金補助,分類解決項目復工中的難題。目前,222個重點項目全面復工。 寧德還加快推進好項目、大項目落地。上月底,寧德時代新能源四期、正威電子信息新材料項目開工建設。寧德又抱上了兩個“金娃娃”,為工業經濟注入新活力。 精準施策 龍頭企業全部復產 龍頭企業穩,經濟基本盤才能穩。寧德對50家重點龍頭企業優先抓、重點抓,實行“一對一”專班服務,逐一指導制定復工復產計劃,推動龍頭企業復產。 上月底,經過嚴格防控和科學籌備,上汽寧德基地正式復工,共有430名員工、305名供應商順利到崗。至此,閩東四大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寧德時代、青拓集團、寧德新能源、中鋁銅業、上汽寧德基地等,全部實現復工復產。 對于千億企業青拓集團來說,防疫工作是難點。青拓集團人力資源部副部長周其龍說:“復工期間,我們要求全部員工戴口罩上班,還積極做好員工進入廠區管控和食堂用餐保障。” 寧德時代則建立“生產網格化、生活軍事化”制度,實行車間、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管理,防止發生聚集性病例。 抓重點,保龍頭,帶全市。寧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出臺服務四大主導產業龍頭企業用工8條措施、支持中小微企業共渡難關9條措施等援企穩崗政策,從就業獎補、技能培訓、社保醫保等多方面引才留人。比如,設立企業服務專員、返鄉就業一年每人可獲補貼1200元、開發線上培訓平臺可獲補貼20萬元……這些措施為時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兩大龍頭企業新招收9000多名員工。 缺資金是疫情防控期間不少企業遇到的共同難題。為此,寧德協調進出口銀行、國開行設立總額超100億元的應急資金專項貸款。特別是在20日舉行的“金融助力復工復產”政銀企對接會上,成功簽約項目111個,涉及金額26.29億元。 蹲點一線 精準護航安全生產 寧德東僑開發區專門成立一支企業復工復產服務工作隊,結合網格化服務企業機制,將區內272家重點服務企業分成7個片區,由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擔任網格化服務企業工作隊總隊長,各級領導擔任分隊長。他們逐一走訪區內企業,第一時間收集企業難題,及時幫助協調解決。 “剛開始,口罩緊缺,我們全力籌集,引進建設口罩生產線,當前日產量達50多萬只,有力保障了復工復產的需要。”東僑開發區經發局有關人士說。 為了破解用工難,寧德組建企業用工服務隊,開展“點對點、一站式”直達運輸服務,派出109趟大巴,累計從省外接回員工2168人。同時,利用網絡求職平臺、勞務合作、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等多種手段破解企業用工難題。 面對大考,寧德市工信部門還成立10支一線服務隊,深入各企業開展“一對一、點對點”服務。各縣(市、區)也派出服務隊蹲點一線,精準解決難題。 在福鼎,建立市處級領導聯系重點企業機制,選派82名涉企部門黨員干部、78名黨建指導員組成企業復工復產服務專班,下沉企業復工復產一線。 在蕉城,推動“三產轉二產”,破解企業復工用工難題。引導受疫情沖擊而賦閑在家的服務業從業人員到急需用工的工業企業就業。 一線服務,一線解決問題,精準護航企業安全、順利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