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手巖宛如一只大手,迎接四方游客。 福州新聞網3月2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鄭瑞洋 見習記者 王月玲 陳尚言/文 見習記者 林雙偉/攝)“這個跟我的手掌一樣,好像在向游客招手。”近日,在新建成的連江黃岐鎮招手巖公園,第一次跟著爸爸媽媽來到這里玩的鄭逸軒,眼里滿是好奇。 “小時候,外婆帶我來這里,可以眺望馬祖,我們也叫它盼歸巖。”“以前都是山路,爬到這里要半小時。后來,黃岐有了大變化,來了很多游客,開車到這里只要5分鐘。”鄭逸軒的父母講述著童年記憶以及家鄉的變化。 這塊石頭,是許多黃岐人的鄉愁記憶,也成就“不到招手巖,空來黃岐港”的說法。在黃岐鎮公路旁,一塊形似手掌的巨石坐落在半山腰,立于石上,四方無依,卻屹立不倒,這就是當地村民所說的“招手巖”。 記者在公園內看到,巨石高約15米、寬5米,“五指”俱全,“掌心肉”有質感,惟妙惟肖。站在巖前,憑欄俯瞰,近處是黃岐國家中心漁港,漁帆點點;遠處是馬祖列島,煙波淼淼。 據連江黨史專家吳用耕介紹,這塊巖石的奇特之處,還在于一個傳說。相傳,南宋時期,文天祥在黃岐、馬祖海面遭遇元軍追擊,但此時朝廷未發兵符。情急之下,文天祥在黃岐嘉池山腰狠咬食指,扯下戰袍一角,以“血掌印袍”代替兵符發號施令。這塊“血掌印袍”便化為招手巖。此后,連江人把文天祥奉為“吉祥神”,寄托哀思。 “和暖如春意欲融,嘉池山上鼓東風。東西犬島波濤外,南北竿塘煙靄中。”50多年前,郭沫若來到黃岐,在招手巖處寫下了這樣動人的詩句。 “黃岐古稱里山,馬祖古稱外山,兩地一衣帶水,同胞血肉相親。我們也把招手巖叫為盼歸巖,希望它能成為馬祖澳兩岸共同的鄉愁記憶。”黃岐鎮黨委書記黃端明說,黃岐按照國家3A級景區標準,打造集探秘、觀光、對臺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招手巖公園。公園占地約10畝,總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分兩期建設。目前,一期1200平方米觀景平臺、精美石刻、夜景燈光帶已完工,本月對游客開放。二期將建國家級對臺交流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 未來,該公園將串聯煙囪頂公園、畚箕山公園等海景公園,持續提升宜居品質、宜游環境,讓黃岐越來越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