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下香港的士業的雙重困境:生意大跌 感染風險高 中新社香港3月11日電 題:疫情下香港的士業的雙重困境:生意大跌 感染風險高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算起來,2020年是香港的士司機林九入行的第十一年。頭一年遇上金融海嘯,他最直觀的感受要數“紅磡隧道不塞車”,之后又經歷2014年非法“占中”和去年的修例風波,可謂高低上落不斷,有如過山車。但無論如何,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才最為致命,他用“傷害力前所未有”來形容。 2019年6月開始,修例風波打擊旅游業,的士業生意下降也屬連鎖反應。“生意額好像過山車,平均差了四成,最差時跌七成,但有時好一些”,林九說,因為開車于城市內四處游走,可選擇性避開示威地點。 然而疫情就全然不同,“想不到真的沒有人”,香港人防疫意識加強,不敢出街,加之特區政府出臺相關防疫措施,如學校停課、公務員在家辦公等。林九自大半年前就自覺延長工作時間,希望能夠追回每日損失,“但現在恐怕你做24小時都追不回,現在不是你肯做、做得多就可以,而是無人肯搭的士。” 疫情肆虐,的士司機作為一線從業者,每日接觸不同乘客,不少疑似受感染者也都選擇乘搭的士赴醫院求診,關于職業的風險,林九心里很清楚,“我們是高危人士。有時遇到一些老人家又咳又喘,也不好意思說他,只能自己戴口罩,自費用點酒精擦擦抹抹”,無奈之下,他主動要求妻子將年僅三歲的女兒帶回外婆家,變相“自我隔離”,“我覺得很對不起她,她成日說想念我。” 雪上加霜的是防疫物資不足,幾個星期前香港“一罩難求”,口罩或售罄或高價,林九見到一位行家的白色口罩,已然發灰、起毛,詢問后才知已重復使用四天,“他說每天賺兩百塊,吃完飯哪里還有錢買口罩?”這一被現實迫至死角的心酸境況,令林九感慨不已。 談及的士行業現狀,香港的士司機從業員總會(的總)秘書長黃大海先是做了一個算術題:“每日每部的士的成本包括車租、油費、司機中午一餐飯,加起來差不多600港元。所以每日每部的士要做50臺客才可以收回本錢,全港1.8萬部的士,每日就需要載客接近一百萬人次,如果一臺車坐幾個人,那就是幾百萬人次。”但實際情況卻是,司機每日收入低至一兩百港元,生意大跌五六成,“隨時要倒貼本錢”。 前有社會事件后有疫情,他形容“禍不單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業內司機壓力極大。市道差,部分車行和車主已下調租金約四分之一,甚至在部分日子全日免租,但黃大海認為對司機收入幫助不大。 “手停口停”,迫于生活壓力,縱使疫情嚴峻,的士司機仍要冒風險開工。業界自救,黃大海透露,的總分三批派發口罩、酒精搓手液和酒精噴霧予司機,希望能夠營造相對安全的環境予司機,也力圖挽回乘客信心。 對于保障密閉空間內的士司機安全,醫學界人士也在努力。香港醫療人員總工會主席、聯合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潘佩璆向記者透露,有相關專業的朋友已設計出一款透明擋板,可安裝于司機及后座乘客之間,阻擋飛沫,現正與的士業界溝通,商討可行性。 潘佩璆認為,一方面的士司機容易受感染,而另一方面若他們受感染,傳播范圍又很大,后果嚴重。但由于這一職業本身與眾多乘客接觸,空間狹小,須以手觸摸紙幣,且不方便去洗手間進行手部清潔,因而他建議司機經常性用酒精搓手液,一定要佩戴口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