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香港精神:迎難而上 守望相助 中新社香港2月12日電 題:疫情下的香港精神:迎難而上守 望相助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家中掛了一副字和一張畫。字是十八年前金庸先生所寫:“千磨萬擊強身術,東西南北過耳風”;畫則由張仃先生所作,一棵瘦骨嶙峋的枯樹于寒冬拔地而起,枝椏挺直撐空,如劍如戟,死而不僵。潘耀明借由字畫聯想正逢疫癥蔓延的香港,感嘆迎難而上、守望相助的獅子山精神仍是社會所需的支撐。 十七年前,“非典”疫情襲港,導致1755人確診,299人死亡?!爱敃r病毒是忽然發現,在此之前香港也無相關防疫經驗”,潘耀明和眾多香港人一同捱過了那段艱難時期,平安過渡是由前線醫護與病毒奮力搏斗所換來的,“當時醫療環境比現在艱苦很多,面對病毒的突然擴散,醫護人員一點準備也沒有,但他們始終緊守崗位,與病毒斗爭,無私無畏地保護市民生命安全,很了不起?!迸艘髡f,這就是香港一個世紀以來所信奉的迎難而上、守望相助的精神,它深深融解于構成這個城市繁榮穩定的元素中,不可或缺。 隨著2019年長逾半年的社會動蕩,新年甫至,新冠肺炎疫情接踵而來。香港隨即陷入全城恐慌,各間超市和藥房內消毒清潔產品被一掃而空,人們為求購口罩漏夜排隊,因網絡傳言瘋搶廁紙。 潘耀明理解因新型病毒病理未明導致民眾一時驚慌,但時代已進步,且香港擁有抗擊“非典”的經驗,應更有把握應對疫情。潘耀明認為,先進醫學是防疫一重保障,另一重則是精神支撐,充足防疫措施前提下,宜泰然處之,瀟灑應對,“不要在精神層面向病毒妥協”,在他看來,自強不息、迎難而上、守望相助的獅子山精神在當下社會也具備相應的現實價值。 事實上,2月3日起,香港有醫護工會發起一連五日前線醫護人員罷工,引發社會爭議。“這便與迎難而上的精神有點距離”,潘耀明坦言,面臨重大疫情的非常時期,香港需要前線醫護不離不棄,“救死扶傷的精神是醫護天職”。 與此同時,疫情源頭出現自湖北省武漢市,再度挑動坊間一些人針對內地的偏激神經,甚至網絡不乏出現涉歧視言論,有餐廳貼出通告拒絕招待內地人等。潘耀明直斥這種仇視情緒“可悲、可恨”,“過去當內地發生水災、地震,香港人向來都踴躍捐贈”。 這次亦不例外,日前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公布,截至2月10日,香港各界人士已透過中聯辦及其他各種渠道,向內地捐款捐物,累計折合超過10億元人民幣,包括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及醫療設備。 “這并不僅是香港人百年來融入骨髓中的守望相助精神,也是一種血濃于水的情懷?!迸艘髡f。(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