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石鑼鼓公園如今成了市民休閑的熱門場所。董凱 攝
東南網龍巖8月7日訊(記者 戴敏 通訊員 劉翩翩 楊曉佳 陳天長)龍巖是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近年來,龍巖充分發揮老區蘇區政策效應,將中央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轉化為項目、資金,不斷推進龍巖老區蘇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
抓機遇,對接用好國家政策
長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國家多個部委從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
作為著名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的龍巖,沒有錯過這個重大歷史機遇,2012年便成立了貫徹落實國家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政策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主要領導任組長,成員由市直各有關單位負責人組成。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各項扶持政策,為龍巖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龍巖市發改委區域科相關負責人說。2009年5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提出“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時,福建原中央蘇區縣參照執行西部地區政策”;2011年,中央相繼出臺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兩規劃一方案”;2012年6月,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2014年3月,國務院批復實施《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2016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
一項項扶持政策先后出爐,不斷為老區蘇區發展加碼助力。今年,龍巖市將對接蘇區老區政策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爭取相關政策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爭取各部委的支持,爭取針對區域內原中央蘇區縣的直接掛鉤幫扶,同時在重大項目上申請政策及資金支持。
積極的對接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以來,相關部委密集出臺針對支持龍巖發展的政策、事項。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8個部委聯合出臺了完善支持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雙龍鐵路建設、創建普惠金融試驗區等事項;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紀要》,支持龍巖兩件事項;5月,在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支持我省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第五次會議紀要中,提出將龍巖市列為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范圍等事項。
據統計,2009年以來,龍巖共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金67.34億元,僅2015年和2016年這兩年,獲國家專項建設基金7批次共76.11億元的補助。轉移支付和債券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均衡性轉移支付由2014年的2.0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3.6億元,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轉移支付由2014年的1.48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8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由2014年的10.3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29.1億元。
聚民生,解決群眾關心問題
紅花與綠樹相映成趣,湖面倒映著藍天白云;亭臺水榭入畫來,一城夏色正當時……8月的龍津湖公園,處處洋溢著夏天的氣息。這個坐落于龍巖中心城區的公園,集休閑、觀光于一身,成為當地市民和游客的又一個休閑休憩的好去處。
每天傍晚時分,家住曹溪的陳琳鳳都會準時來公園健步走。“這里空氣好、環境好,一邊走還可以一邊欣賞風景,不知不覺就走了一圈,運動量都增多了。”她笑呵呵地說。
始終堅持以民心為心,把解決好突出民生問題作為首要任務。2009年以來,龍巖市圍繞群眾反映的熱點、痛點、堵點問題,共投入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金51.8億元(占比達76.9%)用于民生改善,積極推進宜居環境建設和民生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加快實施交通暢通、園林綠化等“九大工程”。
開窗見綠,出門即景,好環境給群眾帶來了明顯幸福感。龍津湖之外,2015年至2018年,龍巖建成東山濕地公園一期、西錦公園等城市公園,建成綠道約127公里。
城市道路暢不暢,關系著市民幸福感強不強。近年來,圍繞群眾反映的“出行難”問題,龍巖持續推進中心城市暢通工程。“去年實施了‘三橋一路’、北環西路拓寬等10個交通擁堵節點改造,九一橋、羅橋、西興橋通行率比改造前分別提高60%、60%、200%,老城區交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龍巖市城投公司董事長徐旺興說。
與此同時,龍巖中心城市道路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在龍巖大橋項目部,塔吊車正源源不斷地輸送鋼筋材料,工人們則在捆扎和焊接鋼筋,處處是緊張繁忙的施工場面。
龍巖大橋是龍巖中心城區連接南北、溝通新老城區的重要樞紐,也是全省橋梁轉體結構重量最大、懸臂最長、梁寬最寬的省重點工程。為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龍巖大橋項目從7月1日開始實施24小時施工作業。據悉,龍巖大橋將力爭明年6月30日實現龍巖大橋主體通車;確保在明年12月30日實現項目全線竣工通車。
據統計,截至去年底,龍巖城市道路達到1194.73公里,建成區綠地率達39.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47平方米,污水收集處理率達93.0%,自來水供水普及率達99.9%。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79.2%,集中供水率達87.4%。實現全市124個鄉鎮垃圾中轉站全覆蓋,2019年有望實現全市124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促發展,縣域經濟特色漸顯
5日,在武平興賢坊傳統文化街區建設現場,工人們在各個施工點緊張有序地施工,有的在砌城墻磚,有的在搭鋼管架,吊車配合作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這個項目按4A級旅游景區標準,將興建文化交流中心、文化會客廳、客家特色民居、歷史文化展示區、民俗風情體驗區等,建成集旅游觀光、文化體驗、國學教育、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傳統文化街區,計劃年底完工,2020年元旦開園。”該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鐘華君介紹道。
“和興賢坊項目一樣,得益于老區蘇區相關項目落地,文教、交通、環境等各領域事業都得到促進發展。”武平縣發改局區域股負責人王國權說,2016年以來,武平共申報項目774個,爭取資金29.89億元。
在長汀,2012年至2018年,該縣成功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重大項目23個,共安排國家專項基金6.14億元,水土流失治理、防護林、水土流失區造福工程等相關項目得到有力支持。
老區蘇區政策效應影響下,龍巖各縣縣域經濟被激活。上杭2016年、2017年連續獲評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武平2016—2018年連續三年獲評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長汀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與此同時,縣域特色發展日益明顯,上杭江濱宜居城市、武平山水園林精品城市、長汀歷史文化名城、連城山水旅游度假城市、漳平“一江兩岸”精美城市……各地抓住特色,競相發展。
近年來,老區蘇區政策為龍巖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但與此同時,龍巖還面臨地方經濟建設財力薄弱、穩定脫貧難度大、產業轉型升級任務仍然較重、民生領域短板欠賬較多等困難,制約著閩西老區的進一步振興發展。
閩西和贛南,同屬原中央蘇區核心區,但與贛南相比,閩西老區在對口支援、財稅、投資、金融等各項老區蘇區扶持政策方面相對較弱。各部委直接對口支援、財稅優惠、設立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專項、各項試點建設、重大項目支持等都是未來龍巖進一步爭取老區蘇區相關政策的方向與目標。
“下一步,我們將抓住國家統籌研究出臺新一輪支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政策的契機,推動部際聯席會議議定事項早日落地見成效,爭取更多事關龍巖蘇區老區發展的事項和政策進一步落實,推動龍巖振興發展提速提質提效。”龍巖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