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朝俊(左二)教授木版年畫制作工藝 7月21日下午,“霞漳印記——漳州木版年畫展暨團扇印制體驗活動”在漳州市圖書館舉行,200多名觀眾和非遺親密接觸。見到以傳統團扇作為載體,重新演繹木版年畫,兩個非遺跨界融合,大家不禁感慨,傳統的非遺回歸生活了。 作為一種節慶時令的民間風俗畫,漳州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在我國民族民間藝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版年畫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顏朝俊現場講解木版年畫的歷史、制作工藝、發展現狀。“輕輕地把顏料刷在雕版上,團扇小心地放上去,再稍微按壓。填色時要注意,先淡后濃……”他手把手地教授觀眾用團扇制作木版年畫。“現在大家接觸木版年畫的機會越來越少了。”顏朝俊說,這固然與時代變遷、傳統年畫失去生存土壤有關。在他幼時記憶中,木版年畫只用于逢年過節才制作。 “我五六歲的時候,過年時,奶奶把雕版拿出來印年畫,父親寫對聯,然后一起拿到香港路去賣。”顏朝俊說,漳州木版年畫在清代鼎盛發展,當時漳州木版年畫作坊集中在南門頭一帶,他們顏家的老店歷史最悠久。但現代的生活中運用極少,木版年畫制作逐漸衰落。直到他十幾歲后,國家重視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家族的木版年畫陸續恢復制作,他也開始了技藝傳承。 “我學習印制、雕刻,到全國各地去交流、學習。” 在這過程中,顏朝俊受到啟發:讓木版年畫在跨界融合創新中得到傳承。他開始積極嘗試和探索,制作以“林語堂”為主題的雕版及印制圖案,衍生出潮流T恤、系列帆布包等文創產品。今年初,他這一“語堂印記”系列文創作品,獲得了漳州市首屆文創設計大賽銀獎。在準備本次的分享體驗活動,他對“如何讓漳州的木版年畫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在生活中重新煥發光彩?”做了一些思考。在夏天,他看到不少人時時拿著一把團扇。同樣作為非遺的團扇除了美觀,使用率也較高,于是他將二者融合,這樣既讓人記住木版年畫,又讓非遺產品“活”起來。⊙本報記者 周楊寧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