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學生在課堂參與活動。 譚達明攝 據港媒報道,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近年積極鼓勵幼兒園推行游戲學習。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融合與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下稱教研發展中心)自本學年起,陸續于14所幼兒園推行“賽馬會‘玩學相長’計劃”,強調家校合作,把游戲融入生活和教學中,讓學童在早期學習階段,發揮創意、提升學習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計劃為期3年。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方面表示,優質的幼兒教育能促進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建立自信心和良好生活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下良好基礎。游戲配合幼兒發展,為他們帶來歡樂和增強專注力及學習興趣,并一直在幼兒園廣泛推行。以游戲作為主要的學習模式,并加強自由探索的元素,讓幼兒有機會主動學習如何運用和探索語言、數學、體能等,并與別人合作,培養友愛、互助和合群等正面的價值觀。 港大教研發展中心計劃總監廖秀卿說,游戲是一種溝通語言,也是純天然的教學模式,在游戲的過程中也能識別幼童的天賦。但不少市民誤解游戲與學習是必然對立的,使學童成為無機會、無環境與無玩伴玩游戲的另類“三無”人士,同時無法學習社交能力。 為了讓更多人明白游戲學習的重要性,教研發展中心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玩學相長’計劃”,讓參與計劃的幼兒園低至高班約4至6歲的學童,從玩耍中學習新知識或作行為教育。“通過游戲時與同學、家長、老師的互動,學童能學習輪流玩耍、等待、接受不同觀點與欣賞他人等社交技巧。”廖秀卿說。 只要掌握好玩、安全與互相尊重三點,任何事都能成為“好游戲”。計劃強調家校合作,除了為參與學校的校長、老師提供培訓外,也會為家長舉辦工作坊和實習,教導家長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使游戲學習融入生活和教學中,有不少家長更因此對游戲改變看法。 本學年參與計劃的幼兒園校長羅秀芬說,以前幼兒園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游戲”時間,但學生傾向于獨自一人玩耍。參加計劃后,園方知道通過適當介入,比如增加圖像刺激、增加空間等帶領學生融入和交流。“這些刺激使學生協助彼此發揮創意,提出新玩法,建立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