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5月17日電(記者王晨曦)知名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yī)院逝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與小城澳門有著不解的情緣,澳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澳門科學館就是他親自設計的杰作。 澳門科學館當天發(fā)布新聞稿對貝聿銘辭世表示哀悼,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新聞稿說,貝聿銘先生堪稱現(xiàn)代建筑界的傳奇。當年他應邀來澳考察,并親自選址興建澳門科學館及其配套設施。 澳門科學館17日將其網(wǎng)站主頁變成黑白兩色,深切悼念這位享譽全球的建筑大師。 科學館坐落在澳門半島東南角,是赴澳游客光臨的熱門景點。館內(nèi)外均充滿了貝聿銘的經(jīng)典設計特色,以幾何圖形勾勒出各個主體建筑的外形,而材料上則大量采用鋼材、鋁板及玻璃,表現(xiàn)出簡約線條美之余,更能充分利用陽光為室內(nèi)照明以節(jié)能。尤其是銀光閃閃、螺旋上升的斜錐體,在眾多澳門現(xiàn)代建筑中別具一格。 澳門特區(qū)政府在2001年10月開始計劃修建澳門科學館。特區(qū)政府及澳門基金會隨后派代表于2002年3月赴美國,邀請貝聿銘和貝氏建筑事務所為澳門科學館繪制設計藍圖。同年4月,貝聿銘和貝氏建筑事務所董事長貝禮中一行來澳門考察選址,并決定在文化中心南面海域填海造地2萬平方米,以興建澳門科學館及其配套設施。 時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現(xiàn)任澳門大學校董會主席的林金城說,貝老有濃厚的中國情懷,十分重視民族感情。他一方面被特區(qū)政府和基金會的誠意打動,一方面想為中國多作些貢獻,所以欣然接下這個項目,作為他對新生的澳門特區(qū)的支持。 澳門科學館緊鄰大海,與離島氹仔隔水相望,游人在此可以看到兩岸澳門城區(qū)的全貌,并與一旁的澳門文化中心、藝術博物館共同構成了一組人文建筑景觀。 談到當初選址于此的構想,時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的吳榮恪引述貝聿銘的話說:“澳門的歷史與水息息相關,因而選擇在靠水的地方作為科學館的地址,應該別具意義。此外,科學館和文化中心都是文化方面的建筑,在功能和目標方面能夠相輔相成,互相輝映?!?/p> 2009年12月19日,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之際,澳門科學館正式對外開放。時至今日,其已成為澳門的地標之一,肩負著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配合澳門旅游業(yè)發(fā)展,以及作為科普教育及會展平臺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