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6日電 綜合港媒報道,“鯨豚法醫:同你‘港’鯨豚”展覽4月26日起至5月29日在香港科學館舉行。展覽將展出在香港擱淺的鯨豚標本,以及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專家進行的影像解剖和傳統解剖,讓市民了解香港對鯨豚的保育工作。 香港每年約有20至50宗鯨豚擱淺個案,絕大部分為棲息于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城大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葛展榮,把影像解剖技術應用于鯨豚尸體上,更準確地找出鯨豚死因,并成立鯨豚影像解剖小組,建立數據庫。 為加強公眾教育,實驗室與科學館合辦全港首個以鯨豚為主題的展覽,介紹影像解剖的重要性之余,也展出2具擱淺豚魚標本,及1具鯨魚骨骼模型,當中一具中華白海豚骨骼標本,放置于電腦斷層掃描儀上,摸擬影像解剖的過程。 葛展榮介紹指,影像解剖僅需4分鐘就能把鯨豚以間距0.625毫米,虛擬切割成不同影像,能更仔細地觀察骨骼、內臟,“它們是大自然給人類的警號,當了解它們是因什么而死時,才能知道如何保育,以及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p> 此外,展覽也會使用手機應用程序及虛擬現實游戲等手段,向市民展示分辨鯨豚品種的方法,及鯨豚在香港水域所面對的威脅,提升市民的環保和保育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