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恢宏的永定土樓。陳軍 攝 東南網龍巖4月24日訊(記者 黃筱菁 通訊員 孔素芳)四月的龍巖處處是景:來到上杭古田紅色文化旅游區,感受紅色歷史的厚重;在長汀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區,回味古城的文化底蘊…… 閩西,從不缺少文化和旅游資源。近年來,龍巖市突出“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態文化”三大主題,以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品牌創建為引領、項目建設為抓手、優化服務環境為保障,全力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去年,龍巖市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4607.76萬人次,同比增長21.8%;實現旅游總收入453.81億元,同比增長36.4%。 緊握優勢 打造精品文旅工程 4月,是青梅成熟的季節。在上杭縣觀音井百果園景區內,一顆顆飽滿的青梅掛在枝頭,梅樹之間,不少游客正在采摘青梅,體驗與大自然接觸的樂趣。另一邊,游客們坐在池邊的亭子里,感受山風的清爽,品味茶的幽香。 福建百果園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青介紹,景區內已建成梅語堂茶樓、梅花醉酒窖、青梅DIY工坊、烏梅非遺傳承館、月亮湖等景點,此外,果園內種有50多個品種的果樹,可確保“春有青梅采摘節、夏有葡萄品嘗節、秋有摘臍橙體驗節、冬有梅花鑒賞節”。 去年,包括觀音井百果園景區在內,連城蘭花博覽園、漳平大陸阿里山景區、永定福建省土樓自然博物館等18家景區新增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上杭汀江綠道、上杭古田蘇家坡民俗小鎮等2家景區新增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截至目前,龍巖市國家A級景區由原來的27家增加到48家,其中5A級2家,4A級11家,3A級32家,2A級3家。 “龍巖有著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資源,利用這個先天優勢,深度挖掘精品文化內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工程,讓游客來到龍巖就能體驗到最為精華、不一樣的景觀和人文。” 龍巖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陳太坤說。 眼下旅游市場火熱,各地都在不遺余力進行景區建設和推廣,如何避免景點千篇一律、游客看后發出“到哪都一樣”的感嘆? “特色”和“精品”是關鍵。 近年來,龍巖在繼打造“紅色旅游、客家旅游、生態旅游、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等五大旅游精品線路的基礎上,立足實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線路:如以客家土樓為龍頭,形成一條以長汀客家首府、上杭李氏大宗祠、武平定光佛、培田古民居等為主要代表的客家旅游精品線路;以冠豸山、梅花山、梁野山、龍硿洞、九鵬溪、龍湖等為主要代表的生態居養旅游精品線路……讓游客來到龍巖,看最獨特的風景,品最不同的風情。 依托特色 做大做強紅色品牌 除了不一樣的風景和風情,在閩西這片紅土地上,還有濃濃的紅色元素。 迎風招展的紅旗,醒目的紅軍標語墻和紅色漫畫……走進古田(吳地)紅軍特色小鎮,仿佛穿梭了時空,回到紅軍崢嶸的歲月。 古田(吳地)紅軍特色小鎮坐落在上杭縣,距古田會議會址僅10分鐘車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客家古村落。在最大限度保護好村鎮風貌的基礎上,小鎮植入紅色文化元素,再現紅軍生活生產斗爭的場景,提供體驗式服務。 去年,龍巖市新增古田(吳地)紅軍小鎮、連城松毛嶺戰地遺址、永定牛牯撲、永定澤東樓等4家國家3A級紅色旅游景區,補助紅色旅游項目14個,補助金額420萬元。目前,全市共有紅色旅游景區15家,品牌數量在全省紅色A級景區總量中占比為45%,位居前列。 龍巖是原中央蘇區核心區,紅色歷史悠久,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相應的紅色旅游景區數量多。但這些景點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要想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必須要將它們串成線、連成片、形成面。陳太坤介紹,龍巖正打造百里紅色教育參觀旅游精品線路,把古田會議會址、永定紅色交通線入閩第一站、龍湖至上杭臨江樓汀江游、才溪鄉調查舊址、松毛嶺戰役遺址、長汀紅色舊址群等紅色旅游資源串聯起來。同時,加大對紅色文物的保護和維修力度,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和故事,使紅色與文化旅游互融互進。 在紅色旅游持續火熱的同時,頗具特色的紅色培訓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恢宏大氣的校門,現代的大禮堂、教學樓、信息中心、學員宿舍……一個園林式的學校呈現在眼前,教室里,來自各地的學員認真聽講,不時做著筆記,這個學校,正是古田干部學院。如今,已有百家部委單位在古田學院設立教學基地或教學點,此地也被列入中央組織部第二批全國黨員教育培訓示范基地。2018年度,古田干部學院培訓人數達2.73萬。 古田干部學院的紅火,是龍巖紅色培訓井噴式發展的一個縮影。去年,龍巖紅色培訓人數突破19萬人次,總收入達到5億元,并初步形成了以古田干部學院為龍頭,文旅紅原培訓、古田紅色教育中心等企業深度介入的產業發展格局。 項目推動 夯實文旅產業根基 產業要發展,項目是抓手。數據顯示,龍巖市列入去年全省旅游重點推進項目的26個項目全年計劃投資32.19億元,共完成投資50.89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158.12%。 如今,外地游客想要知道客家人如何慶祝人生的“八喜”,只需要到長汀“汀州八喜館”便可親身感受。在這個三層場館內,用八個展廳,以實物、雕塑、文字、數字影像等多媒體方式,為游客互動呈現花燭、添丁、成人、立灶、喬遷、金榜題名、壽誕、豐收等客家人生“八大喜”,贏得了游客的好評。 去年,龍巖市委、市政府開展文旅康養千億支柱產業培育工作,圍繞“紅色圣地、客家祖地、生態福地”三大品牌,以文化為引領,以旅游為主體,以康養為支撐,通過整合區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了一批體驗性、互動性、情景性強,能夠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文化旅游項目。 體驗式文旅項目增加了游客“黏性”,核心景區項目打造,則帶動了全域旅游的新活力。當前,龍巖市按照“五基地六產業七景區”進行產業布局,全力打造上杭古田紅色文化旅游區、永定客家土樓文化旅游區、長汀歷史文化名城旅游區、連城冠豸山綠色生態旅游區、新羅龍巖洞文化旅游區、漳平臺創園休閑農業旅游區、武平梁野山生態旅游區等七大核心旅游景區,并重點推進54個建設項目,總投資約376億元,形成“以龍頭旅游區帶動‘一縣一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一個個項目的背后,是政策的指引和對企業的培育。“市里出臺了《龍巖市培育文旅康養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龍巖市2019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升行動方案》等政策,加大對重點旅游企業培育和跟蹤服務力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扶持一批中小旅游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整合發展。同時鼓勵以股份制改革為方向,推動產業關聯度高、業務相近的國有文化旅游企業聯合重組,盤活資源。”陳太坤說。 4月30日,龍巖市首屆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將在上杭古田開幕,陳太坤表示,通過大會的舉行,將進一步促進龍巖文旅項目的落地和建設,打造龍巖文旅品牌。今年,龍巖也將繼續以“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為抓手,通過實施品牌打造、消費升級、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市場拓展、服務提升等六大行動,力爭實現文旅產業提質升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