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龍巖4月18日訊 據閩西新聞網報道 4月17日,春暖花開。走進位于長汀縣河田鎮的南祥針織有限公司,筆者看到針織車間內上百臺自動針織機高速運轉,鮮亮的前裳接連不斷地走下生產線。 “第一季度訂單比往年更多,我們正月初八就復工了,所有機床24小時馬力全開,一天就能織出數千磅面料。”公司負責人俞如洪介紹說,南祥針織是第一家落戶長汀的閩南企業,最早使用的是手搖機,現在已全部升級成自動化生產。 南祥針織的忙碌景象是晉江(長汀)工業園區里企業的生動寫照。“園區2012年成立以來,晉江、長汀縣兩地投入共建資金4.96億元。”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蘭友祺介紹說,已落戶企業25家,共吸納了4000多人穩定就業。園區去年實現投資9.5億元;產值12.5億元,同比增長25%。 早在2012年,我省就出臺《關于深化山海協作的八條意見》,確定晉江對口幫扶長汀。此后,長汀與晉江在資源互補、經驗互協、工作互促、發展互利等方面積累了經驗,為范圍更廣、層面更高的區域協作打下基礎。 去年,省里提出建設兩個協同發展區,助推山海協作提擋升級,也為閩西山區縣份按下發展的“快進鍵”。 “目前,長汀工業產值破億元的閩南企業就30多家。去年,僅在商會新注冊的就有28家企業。”長汀縣閩南商會會長歐陽怡達說,他創辦的飛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區域協作是一根“金扁擔”,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挑起金山銀山。 “閩南企業來長汀,并非沿海地區向成本洼地進行機械的產業轉移,而是瞄準了高質量發展。閩南地區為長汀帶來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長汀以綠色發展為本。二者優勢互補,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工業之路。”長汀縣委書記廖深洪說。 紡織業是長汀傳統優勢產業,也是閩南資本集中投資的領域。近年來,當地龍頭企業率先實施“機器換工”,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快技術設備改造,推進產業升級。 區域協作還帶來政府服務職能轉變。“本世紀初我剛到長汀時,工業發展的配套設施還十分薄弱。如今,不僅基礎設施跟上了,政府還提供一條龍服務,我們商會也更愿意幫著引薦企業過來了。”歐陽怡達說。 “圍墻內的事情企業自己做,圍墻外的事情政府幫著做。”這句響亮的口號已成為長汀干部的共識。同時,長汀招商的“金字招牌”從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升級為生態優勢、服務優勢,研發生產醫療器械、新材料的企業也紛至沓來。 去年,長汀實現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摘帽。兩個協同發展區的戰略部署在這片紅土地上開花結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