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礤茶山。本報通訊員 羅曉軍 攝 東南網龍巖4月15日訊(記者 劉必然 通訊員 王發祥 邱曉麗)民間有諺:“明前茶,貴如金,八閩綠茶看武平。”據《武平縣志》記載,早在近兩百年前的清道光年間,武平綠茶就以“香高味濃甘爽”而享譽潮、梅、汀等客家地區,并一度成為朝廷貢品。如今,茶產業已成為武平的特色產業。當地在學習、借鑒、融入之余,勇于創新,使武平綠茶成為省內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炒青綠茶之一。如今,武平綠茶綿延著客家的鄉情鄉俗,在現代市場經濟大潮中再續輝煌。 規模種植 武平綠茶生產聚集效應明顯,桃溪鎮是武平綠茶的主產區。 自縣城往桃溪途中,時而山巒起伏、群峰疊翠,時而溪河縱橫、溝谷嶙峋,時而古樹森森、別有洞天,“來武平,我‘氧’你”的宣傳口號處處可見。 “武平海拔落差大,土壤肥力深厚,森林覆蓋率居全省前列,獲評‘中國天然氧吧’,光熱條件和水質也好。”武平縣茶葉協會會長林興發說,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武平綠茶“香氣高銳、滋味濃爽、湯清色綠”的品質。 桃溪最大的茶企年年春茶業有限公司,采用的是“前店后廠”的產銷模式。 “武平綠茶一般在春、秋兩季采摘。最近,春茶采制進入尾聲。”年年春創始人王新寶說。 王新寶在屋后撈一把剛炒制的綠茶,撒入玻璃杯中,注入開水。只見茶葉上下翻滾,吮飽熱水后沉入杯底,清香回蕩在整間茶室。“綠茶不經發酵,茶葉色形保留較好,在玻璃杯中看它翩翩起舞不失為樂事。在我們閩西客家地區,客來敬茶的習俗興盛,顏值高復情義厚,更為樂事。”他對此頗有意興。 在武平,王新寶是規模化種茶的先行者之一。 武平種茶雖久,但過去小、零、散,制約發展。據《武平縣志》記載:“縣內茶葉多零星種植在房前屋后、田邊地埂,靠手工制作。”2002年,在武平林改轟轟烈烈推進時,王新寶從原來在荒坡草地上種植茶樹,轉為租賃林地種植為主。他流轉1500畝土地,建成優質茶園,同時投資300萬元建起標準化茶葉加工廠。2006年,他牽頭創辦武平縣梁野綠茶葉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吸納茶農1600余人。目前,該合作社共有茶園6000畝,21家茶廠,是武平實力最強的茶葉專業合作社。 據武平縣農業農村局經作站副站長林文明介紹,2008年以來,武平制定和實施了茶產業發展獎勵扶持政策,全縣茶園面積、茶業產量穩步增長。2018年,全縣茶園面積22448畝,總產量2883噸。 武平縣自行車協會環桃溪茶山騎行。 品牌帶動 規模化種植讓打造現代生態茶園成為可能。“近年來,我們大力推廣、應用‘園改’‘土改’‘樹改’或改植換種模式典型示范,帶動低產茶園改造,提高茶園綜合效益。”林文明說,通過和省農科院茶科所、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技術創新聯盟,圍繞解決制約現代茶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強集成創新和組裝配套。現已成功實現野生優異種質資源的馴化,并突破普及病蟲害綠色防治等技術。 茶園提質的同時,茶葉加工廠房和改造老舊茶廠也取得可見成效。走進年年春茶葉加工廠,連續殺青機、喂青機、生物燃料自動投料機、全自動包裝機等加工機械馬力全開,正加緊最后一批春茶的制作。 曾貴為朝廷貢品的武平綠茶,一度因品種單一、工藝老舊而淪為每公斤4元的低檔貨,這讓王新寶痛下決心升級設備。 “為生產出高品質、多樣化精品茶葉,我在建廠之初就引進一套當時業內最先進的電氣化綠茶生產設備,確保茶葉不落地,生產過程安全衛生。如今的新廠房集辦公、生產、茶農培訓于一體,完全可以滿足最繁忙時段的生產需要。”他說。 林文明說,從2017年開始,武平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扶持茶葉加工區建設。同時,在當地旗艦茶企的帶動下,武平綠茶加工廠房標準化程度、清潔化水平和加工工藝水平明顯提高,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形成梁野炒綠(條形)、梁野翠芽(扁形)、梁野雪螺(螺形)、梁野翠珠(珠形)四大系列產品。2018年,在國內綠茶領域內極具權威的“中綠杯”名優綠茶評比活動中,我省斬獲2金6銀,其中武平占2金4銀。 去年,我省出臺《關于推進綠色發展質量興茶八條措施的通知》,業內稱“茶八條”。“茶八條”指出,要調減綠茶份額,大力開發名優茶和特色茶。武平綠茶的發展是否會因此受限? “控制種植規模有利于保持生態,對武平綠茶可持續發展反而是件好事。”在林興發看來,產量不增而產值要增,除以質取勝外,關鍵靠品牌。“實際上,長期以來我們就堅持品牌帶動戰略,舉辦茶葉品鑒會、茶賽,拉高‘武平綠茶’附加值。2009年,‘武平綠茶’商標獲準注冊,實現武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零的突破。2014年,‘武平綠茶’成為武平迄今為止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2016年‘武平綠茶’被推薦為‘中國十大綠茶公共品牌’。” 此外,部分茶企已注冊“梁野山”“年年春”“富源山”等16個茶葉商標。“企業自己的品牌是子品牌,‘武平綠茶’是母品牌。子母品牌合璧,一同印在茶葉的外包裝上,提高整體知名度,降低市場風險。”林興發說,目前武平綠茶既暢銷閩粵贛等地,也在京、滬等一線城市站穩腳跟,還打入美國、法國、新加坡等海外市場。 茶旅融合 青苔淺淺,春芽吐翠。順著游覽指示標,記者爬上桃溪文化廣場后邊的茶山,只見,一路上,許多茶樹前都立起“認養標識牌”。 桃溪鎮宣委王占宏告訴記者,只需花不到300元就可認養一排20米的茶樹一年,每年可收獲認養茶樹所產的茶葉。認養者可自行對茶園進行日常管理,也可委托茶園主管理。 據了解,3月23日,桃溪鎮舉辦了第五屆梁野山采茶文化旅游節,吸引上千名游客、攝影和騎行愛好者,以及茶企、茶農代表參加,來自廈門、廣東等地的游客還認養了不少茶樹。 近年來,桃溪鎮依托悠久的種茶歷史和深厚的茶文化,將“花”和“茶”為主題融入山水風光,打造“武平綠茶”主題養生旅游小鎮,月亮灣百茶品種示范園、新礤村“桃韻茶鄉 山水畫廊”鄉村旅游景區、融合一二三產業的“武平綠茶”桃溪加工集中區項目都已陸續落地。 “茶園在森林中”是桃溪茶園的一大特色。王占宏表示,下一步,桃溪將進一步利用好生態優勢,挖掘好文化內涵,發力茶產業融合,帶動全域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 茶旅融合在武平縣中山鎮龍濟村變得更為具象。置身百畝茶園,如在畫中走。走進位于該村的松花寨生態茶莊,雖是正午時分,還有不少游客在茶園中體驗采制綠茶之樂。 “如今,茶莊名氣越來越大,游客也更多了。就在上月31日,還有30多名上海游客慕名組團過來。”茶莊總經理危力云說。2008年,危力云從浙江回到家鄉種茶。2015年開始,他圍繞380畝無公害茶園發力旅游:在茶園點綴種植上千棵櫻花,在茶山上鋪設山地自行車道,還專門設置采茶、制茶游客體驗區,打造千畝觀光休閑生態茶莊。如今,他瞄準研學方向,首批“龍巖中小學生研學定點教育基地”也已在茶莊掛牌。 隨著游客增多,危力云也嘗試將茶園風光與茶產業捆綁營銷。在高校的技術支持下,“松花寨”古鎮云霧茶、茶香小食、3D茶草護頸生態枕等伴手禮先后出爐,線上線下銷售火爆。去年,該茶莊接待游客近4萬人次,總產值300多萬元,其中旅游收入超100萬元。 2019年武平“一號文件”明確,將持續引導培育松花寨等一批生態休閑養生度假山莊。未來,武平將依托茶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旅游企業投資開發休閑觀光茶園,打造2~3條休閑觀光茶園精品線路,拓展茶園功能,延長產業鏈條,實現以茶促旅、以旅興茶,提升茶業綜合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