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泰寧記者站 熊明歡 通訊員 詹宗瑩 清明前夕,在泰寧縣朱口鎮,一曲梅林戲《采茶舞女》將非遺文化活動拉開了序幕,來自朱口村業余劇團和梅林村梅林堡戲劇團的藝術愛好者們創新編排了《清風亭》《懲治村霸護民利》等新戲,結合本土特色和社會新事,喚醒傳統鄉村文明。 朱口鎮位于泰寧縣東北部,總人口3萬余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積淀深厚,于唐朝就建造的八坊、七街、四十九巷,建于宋朝紹興年間的寶蓋巖和建于明朝崇禎年間的青云塔。它是號稱“天下第一團”的梅林戲發祥地,聽鼓看戲、趕會賞燈、登塔覽寺是朱口鎮獨具一格的鄉村文明遺存。 一位老“錫匠”的愿望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農村時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有人肩挑扁擔,兩頭分別是風箱和小爐子,邊走邊喊:“打錫壺嘍!打錫壺嘍!”挑夫晃晃悠悠地越走越遠,直到背影消失之后叫賣聲才從耳旁消失。這就是打錫器的手藝人在走街串巷,他們還有一個稱呼叫“錫匠”,屬于三百六十行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但是曾經獨特的這道鄉間風景,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這個老行當已經慢慢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今年54歲的聶建躍是朱口鎮的一位老“錫匠”,當初為了謀生,16歲的他就開始跟著一個浙江師傅學做錫壺。這些年來遠近不少村子的人家結婚都來找他打錫壺。走進老聶的家中,只見他的家里放滿了他制作的茶壺、酒壺、香爐和燭臺等錫制器具。 現在制作錫壺的工具比以前簡單多了,煤爐、小鐵砧、大小不一的烙鐵和錘子等。只見老聶坐在家門口的板凳上,手里嫻熟地使用著各種工具,敲打、焊接……每道工序一絲不茍。焊接壺身、壺底、壺嘴后,在壺嘴與壺身連接的地方焊接上一個喜鵲,最后在接縫處用木器輕輕錘打出均勻的亮點。幾個小時過去,一個漂亮精致的錫器就完工了。 為了不讓這門手藝失傳,2017年朱口鎮將老聶打錫的手藝納入了全鎮非物質文化保護名單之中。這些年來,老聶還多次被邀請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出,在2017年的非物質遺產日活動中還亮相于福州三坊七巷,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下一步我鎮將進一步加強非遺挖掘、保護及傳承工作,倡導非遺保護理念,提高全民參與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優秀傳統民間文化氛圍,讓我們的鄉村文明不斷流。”朱口鎮黨委宣傳委員林金惜說。 鄉村文明的新碰撞 在朱口鎮鎮區時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個老人帶著自制的4米長的花燈車在街上展出,吸引不少群眾觀看。 老人的花燈車由一個車頭和4節小花燈組成,花燈車車頭高2米,含3層,花燈內模型濃縮再現了朱口百年傳統農耕印象,除部分神像外,有包括碾米、打糍粑、包暖菇包、水車等幾十個花燈模型,并配有音樂和彩燈。最神奇的是,人可以坐在車頭敲鑼放音樂,如果踩上踏板,全部的花燈便都“活了”,水車轉了,小人兒彎腰打起了糍粑,全都動了起來。花燈上還繪制了黨和國家的一些政策內容。 這個老人叫沈祖忠,今年78歲的他是朱口鎮傳統花燈的傳承者之一,制作花燈車花費了沈老近一年的時間。每逢趕圩日或者重大節慶活動時,沈老便開著自制的花燈車,帶上老年協會的一群人,敲鑼打鼓吹嗩吶展示花燈車,展現老年人的精神風貌,圍觀群眾紛紛為他點贊。 傳統文化是文明的靈魂和根脈。朱口鎮黨委、政府依托朱口深厚的文化底蘊、便捷的區位優勢、活躍的群眾文化基礎開展工作,加大對梅林戲、花燈、山歌等文化遺產的保護整理力度,結合泰寧旅游精品、農耕文化特色等題材打造常態性演出與創新,梅林戲與廉政文化傳播結合,花燈與宣傳新政策結合,讓時代元素激活鄉村文明。 鄉村文明多姿多彩,在朱口鎮,以鎮、村老年協會為依托的培訓,百名年輕人正在學習鬧燈鑼鼓,目前已有40余人學會,避免此技藝消亡。同時,文化傳承注重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抓起,與縣文化館聯合在朱口第一中心小學建設藝術扶貧基地,建設了一間30余平方米的舞蹈室,開設了梅林戲傳承班;在青云少年宮內部署了花燈和手工藝術品展示區,推進梅林戲、花燈等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專場演出,深化非遺傳承;幼兒園將文化遺產和生活習俗融入到各個班級氛圍布置,打造梅林戲、花燈、竹子、朱口小吃等特色班級。 目前,朱口鎮多舉措地推進鄉村文明建設,已傳承了梅林戲、花燈、龍燈、鬧燈鑼鼓、牛會、黃厝古棋、特色小吃、手工藝品等諸多的項目,完好地繼承和保存了青云塔、寶蓋巖、肖氏官廳、童氏宅院等傳統文物、寺廟。一件件鄉村文明瑰寶,在鄉村大地上綻放新的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