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尤溪記者站 洪新瑜 蘇春鳳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建立健全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等多樣性特色農業,鼓勵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一系列措施,讓我們對農民致富、村財增收和鄉村振興更有信心了。”2月26日,尤溪縣溪尾鄉九峰村黨支部書記姜其由說,細讀中央“一號文件”后,他有很高的期望值。 九峰村原來是一個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村財年收入不到3萬元。去年,在縣里開展的“村財增收年”行動中,九峰村集體與創業戶、貧困戶合作,成立合作社,探索林下經濟,發展香豬特色養殖,并以訂單的形式對接中高端市場。因為第一年還是嘗試階段,養殖規模比較小,合作社共出欄香豬1000頭,村集體分紅收入67900元。“光伏發電這一項每年村財還可收入3萬多元。”姜其由說,“加上收取林地管理費等,2018年村財收入有11萬多元,成功‘摘帽’了。” 近年來,由于村集體經濟薄弱,不少村不僅正常工作難以開展,農村基層組織的影響力、凝聚力也被弱化。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尤溪縣250個村中自有經營性收益在5萬元以上的有97個,3萬至5萬元的有43個,而3萬元及以下的村就占110個。為有效解決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尤溪縣把2018年確定為“村財增收年”,要求鄉村對各自的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基礎設施、主導產業等情況進行梳理,“一村一策”制定村財增收具體辦法,完成“到2018年底,全縣所有建制村的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力爭多數建制村的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目標任務。 對此,尤溪縣出臺了相應的獎懲政策。建立縣處級領導和部門、住村干部掛鉤聯系制度,將村財增收工作納入鄉村干部考核體系,對所有村經營性收入全部達10萬元以上的鄉鎮和連續三年實現增收目標的村,分別給予鄉鎮和村主干一次性獎勵。同時,縣財政投入600萬元,設立縣村財發展基金,分類輻射帶動、獎勵支持、兜底扶持一批相關村集體,實現村財可持續增收。如,3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統一將資金投入到汶潭水利樞紐項目,每年可實現保底增收2.5萬元。 九峰村所在的溪尾鄉是村財增收比較平衡的鄉鎮。2018年,12個所轄村依靠煙葉稅分成、林地使用費、租金、管理費、光伏等,經營性收入全部達10萬元以上,鄉里將獲得30萬元的鄉鎮工作經費獎勵。 不僅僅是溪尾鄉,全縣各鎮各村都紛紛行動起來,各自“排兵布陣”。洋中鎮上塘村與縣國有林場簽訂合作協議,逐步將5000畝林地提供給國有林場合作經營,每年每畝預支10元林地使用費作為村財收入;西濱鎮彩洋村引進公司合作開發古村落旅游項目,村部以資金、基礎設施等方式入股,每年可收入3萬-5萬元;管前鎮皇山村成立毛竹專業合作社,村集體每年可增收10余萬元…… 至2018年底,尤溪縣250個村中,集體經營性收入在3萬至5萬元的有56個,5萬至10萬元的有57個,10萬至20萬元的有54個,20萬元以上的有83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對照中央“一號文件”,對于今年怎么做,很多村更是心中有數。上塘村打算申請指標,進行土地增減掛鉤交易,預計村財能增收30多萬元;九峰村打算將去年的村財收入作為資本金,擴大養殖合作社的規模,并成立毛竹合作社統一管理2000多畝竹林,每畝村集體將增收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