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2月20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張哲昊)在平潭白青鄉(xiāng)白沙村,有一位66歲的老黨員三次無償出讓家中土地,用實際行動助力家鄉(xiāng)建設發(fā)展,在鄉(xiāng)鄰之間傳為佳話。 這位老黨員名叫陳世福,2003年入黨。近日,記者來到老陳家探訪。他告訴記者,白沙村正在興建國際海釣村,離他家不遠處的一塊空地,將用于建設面積約1300平方米的停車場。 2017年,國際海釣村項目落地白沙村,將打造集高端海釣運動、民宿鄉(xiāng)村旅游等為一體的海釣休閑旅游目的地,建造停車場將緩解未來游客“停車難”等問題。但是,停車場的建設用地涉及9戶村民的自留地、宅基地,其中就包括陳世福家的13平方米自留地。當時,一些村民對征遷工作有抵觸情緒,項目建設一度難以進行。 得知村里有難處,老黨員陳世福主動向村干部表態(tài),無償出讓自家自留地。他還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呼吁:“鄉(xiāng)親們,村里要建設海釣村,推動旅游業(yè)發(fā)展,這是件大好事,我們一定要支持!” 不僅如此,腿腳不便的陳世福還主動跟隨村干部,挨家挨戶走訪,疏通民情,讓村民們放下思想包袱。 陳世福的真情實意,換來了村民的支持與理解。短短幾天,另外8戶村民也自愿出讓家中涉及征遷的土地。“身為黨員,能為黨的事業(yè)做貢獻,我感到光榮。”陳世福說,“盼望著項目早日完工,白沙村游人如織,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事實上,這并非陳世福首次為家鄉(xiāng)建設“慷慨解囊”。早在2012年,他就曾為村道“美顏工程”做出過貢獻。當時,白沙村仍被一條條狹窄的“羊腸小道”占據(jù),車輛穿行極為不便。 要致富,修路勢在必行,但村民并不積極。就在征遷陷入僵局之時,陳世福站了出來,不但帶頭讓出家門前一塊面積約25平方米的宅基地,還自發(fā)捐款1萬余元支持項目建設。 對于這樣“虧本”的事兒,陳世福的兒子一開始不同意。對此,陳世福直言:“全新的道路肯定能為村子的發(fā)展帶來不少好處,我們應該拋下私欲,全力支持。”經(jīng)過一番傾談,老陳的兒子也和父親站到了一起。 陳世福主動捐地修路的事在村里傳開后,不少村民深受感動,同意讓出土地。他的鄰居林太平不但捐地,還拿出1萬元用于修建村道。“老陳腿腳不便,還能有這么高的思想覺悟,我們應該多向他學習。”林太平說。 2013年,村里準備開工建設海景公園,陳世福再度義無反顧地當起了“領頭羊”,率先捐出一處面積達23平方米的自留地。此后,每當村里的項目建設需要資金或是土地時,總是能看到他帶頭奉獻的身影。 陳世福是當?shù)剜l(xiāng)村醫(yī)生,行醫(yī)40多年,一向樂善好施,一家九口人,主要以打魚為生。 村主任陳建余說:“陳世福很了不起,三次出讓土地約61平方米,出讓了他們家所有自留地,宅基地也僅剩100多平方米。平潭發(fā)展有他的一份功勞。” 如今,白沙村村道通了,公園建起來了,人居環(huán)境跟上了,村容村貌更美了,曾經(jīng)乏人問津的老村莊變成平潭的熱門旅游景點之一,這一切都離不開陳世福的幫助。“現(xiàn)在平潭日新月異,只要有需要,我隨時可以挺身而出,發(fā)揮余熱。”陳世福的話擲地有聲,充滿了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