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志愿者在燈籠上寫燈謎,小志愿者們仔細觀察。 “小朋友們,‘鏡中人’請打一個字。”“是‘囚’?不對不對,是‘閃’?”“答案是‘入’,可別小看猜燈謎,這里面有一定的技巧哦。” 2月17日上午,福安市陽春社區里充滿歡聲笑語,來自社區的燈謎高手們,向來自福安市實驗小學龍江校區的雛鷹假日小隊的志愿者們講授制作燈謎、猜燈謎的“訣竅”。老、中、青三代志愿者齊聚一堂,為即將到來的福安市第28屆燈謎節做準備。 為了籌備燈謎節活動,陽春社區的志愿者們早在一個星期前就開始著手準備燈謎。為了避免群眾靠手機搜索猜燈謎,從而失去猜燈謎的意義,歷年來,陽春社區都堅持原創燈謎。今年,他們還在燈謎中加入了“德、孝、廉”等傳統美德元素,“我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場猜燈謎活動,也是一次好家風的傳承,一場品德教育課。”陽春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華杰說。 今年81歲的陳鼎源老人,是制作燈謎的好手,今年社區準備的300多條燈謎,大部分出自他手。作為陽春社區燈謎節的“扛把子”,陳鼎源有一本小本子,記錄著他生活中靈光一現的好點子,充足的準備和學習,才有了出燈謎時的旁征博引、了然于胸。 當天,陳鼎源特地書寫了一疊厚厚的燈謎帶到現場,與雛鷹小隊的小志愿者們分享他所積累的燈謎,寓教于樂地將許多傳統美德通過燈謎展示出來。 “聽說社區要籌備燈謎節活動,我們也希望能出出力。”福安市實驗小學二年級四班的學生家長王愛萍告訴記者,“雛鷹小隊”是孩子寒假期間的一項實踐任務,如何讓實踐活動更有意義,讓孩子收獲更多,是家長十分關心的問題。 而此次來到社區參與志愿服務,家長感到收獲良多。看到現場的老年志愿者們傾囊相授,青年志愿者們忙前忙后,雛鷹小隊的小志愿者幫著謄抄謎面,制作燈籠,家長們也沒閑著,挽起袖子加入其中。“這就是志愿者精神的感染力,也是雛鷹小隊實踐的意義所在。”王愛萍說,接下來,她還將鼓勵孩子多參與類似活動。 福安市實驗小學教師李星煜介紹,“雛鷹假日小隊”在該校已經傳承了20多年,以禮儀教育為切入點,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旨在實現“做最好的自己”這一學生實踐性活動目標。目前,“雛鷹假日小隊”活動由原來的環保、做衛生的模式逐步延伸到校園內外、社會家庭、維護公共秩序、建設精神文明等方方面面,成為學生“成長、合作、交流”的學習載體。(?閩東日報記者 張穎珍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