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第二十六屆廈門市保生慈濟文化節活動在廈門高崎萬壽宮舉行。來自兩岸40余家保生大帝宮廟近500人相聚一堂,紀念保生大帝誕辰1040周年。通過保生文化交流,兩岸民眾的心拉得更近了。 當日上午9時30分許,當40余家保生大帝宮廟代表抵達萬壽宮時,當地的鄉親們敲鑼打鼓,夾道歡迎他們的到來。其中有不少是臺灣的代表,來自金門的蔡欽水已連續四屆參與該活動了,此次特別擔任主祭人之一,他感到榮幸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春節期間回家的親切感。“沿途看到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大家心里面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們以保生大帝文化作為平臺,大家互相溝通學習,互相砥礪?!?/p> 現場,兩岸信眾按照傳統習俗,一同上香、進酌、鞠躬等,在萬壽宮進行祭拜。據悉,高崎萬壽宮是廈門涉臺文物古跡,始建于明代,主祀保生大帝及媽祖。明末清初,高崎村民隨鄭成功入臺,并將萬壽宮香火傳入臺灣,成為臺灣板橋廣玄宮等相關宮廟的祖廟。早在1999年就有臺灣進香團前來,當時送來寫著“神人圓通”四個大字的牌匾如今還掛在萬壽宮內。保生文化為兩岸民間交流搭起了一座穩固的橋梁。 廈門非遺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陳耕介紹道,在20世紀90年代,根據統計的兩岸廟宇數據,臺灣就有七百多座保生大帝的分廟,而且臺灣也成立了全臺保生大帝聯誼會,如今保生文化已經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及接地氣的文化平臺。(海西晨報記者潘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