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2月17日電 題:香港圖書館:別致的風景 新華社記者王一娟 蘇曉 離開香港數年之后,白小姐依然清晰記得在山野之外“偶遇”圖書館的情景:大嶼山里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周末行山途中,一座小型流動圖書館停在路邊,靜待讀書人。遼闊的山野,明亮的陽光,飄著書香的圖書館,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圖書館就在家門口 香港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成立于1869年,主要為英文藏書。1974年,第一個流動圖書館在街頭投入服務。此后幾十年間,香港陸續興建了規模不同的圖書館,如中央圖書館、分區圖書館、小型圖書館和流動圖書館。 作為中央圖書館的???,當白小姐第一次走入這座12層高的大樓時,她興奮不已。中央圖書館在香港不僅面積最大、圖書最全,而且地理位置優越:其對面就是港島面積最大的維多利亞公園,在圖書館高層還可以遠眺風光旖旎的海港景色。 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康文署轄下的香港公共圖書館現共有70間固定圖書館、兩個24小時自助圖書站、12間流動圖書館和超過110個流動服務點。 家住軒尼詩道的趙先生經常去圖書館看書,駱克道圖書館和街市在同一座樓上,走10分鐘就能到,他經常是買菜的時候就順路把書借回家。至于還書,就更方便了,香港任何一間圖書館和放置在街邊、地鐵站內的還書箱都可以便利完成。 土地金貴的香港之所以有這么多圖書館,得益于特區政府的規劃?!断愀垡巹潣藴逝c準則》明確規定,地區內每20萬人口應獲提供一個2900平方米面積的分區圖書館,以滿足市民的閱讀需求。那些偏遠的鄉村和人口數量不足以建立圖書館的地方,流動圖書館不定期前往各個服務點,為村民提供服務。大嶼山中的那個圖書館就是流動服務點之一。 多元服務老少咸宜 香港全球聞名的優質服務在圖書館得到了充分體現。寬敞明亮的中央圖書館里,靠窗的地方擺著桌子、椅子、臺燈,一排排書架的兩邊,也放著沙發和椅子,許多人坐在那里看書。 從事美術設計工作的白小姐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中央圖書館10樓的藝術文獻閱覽室觀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從中尋找創作靈感。更讓她驚喜的是,在6樓的視聽資料圖書館,她找到了曾經在法國拜訪過的著名旅法畫家趙無極的電視片,已經離世的趙先生的音容笑貌又重現眼前,這讓她十分感動。 大人愛去,孩子也愛去。玩具圖書館位于中央圖書館2樓,這是全港首間公共玩具圖書館,服務對象為家長和8歲或以下的兒童。館內共設4個主題游戲區,分別為嬰孩游戲區、模仿及想象游戲區、創意游戲區及智慧游戲區,特別按不同年齡兒童的發展需要和游戲模式而設計。每次經過,記者都能看到歡樂的家長和孩子們。 圖書館還專門辟出自習區供學生溫習功課,并規定不得占座。駱克道圖書館的自習區和圖書館入口分開,要自習的學生和要看書的讀者各得其所,互不影響。 從內地考入香港高校讀書的小馬說,圖書館在晚上9點關門之后,自習室延長1個小時的使用時間。這讓他非常開心,“在圖書館查到資料,在自習室里把文章寫好,資料書就不用往學校背了,很方便”。 珍視圖書館里的深度閱讀 康文署還在不斷探索為讀者服務的更多方式。前不久,香港第二個24小時自助圖書站在尖沙咀開張,前來借書還書的人絡繹不絕,許多人借到書后還拍照留念。工作人員江先生告訴記者,很多人都為能夠從機器里借到書而高興,24小時服務也令讀者借書還書更加方便。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香港亞太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法經常到圖書館看書。“香港公共圖書館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圖書館布局合理,圖書館接近市民生活區,經常舉辦各種公共講座,許多青少年與老年人都樂于使用圖書館服務,這極大地提升了香港的宜居水平與城市競爭力?!彼f。 喧囂的數字時代,人們仍然離不開圖書館里的深度閱讀。正如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所說,被圖書重重包圍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 而香港公共圖書館的密度、方便程度以及管理的人性化,恰也成為一道別致的風景,讓愛書的人愛上這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