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火車站新站房 丁波攝 巨變背后:“看不見的努力只為看得見的速度” 今年1月,許多龍巖人的朋友圈被這樣一條信息刷屏——19日晚上1500多名工人參與龍巖站改造,9小時就完成新老站房之間的線路轉場大施工,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關注。 “龍巖速度”的背后,是龍巖市委市政府的得力組織與積極協調。“龍巖站能又好又快地完成建設,多虧了龍巖市相關工作人員的密切配合和鼎力相助。”該項目業主單位福平鐵路公司負責人對此贊不絕口。 長期以來,龍巖市高度重視鐵路規劃建設,主要領導曾多次赴北京、南昌與鐵路總公司、南昌局集團公司協調鐵路建設和前期工作,部署協調解決征遷工作碰到的重點難點問題。在市領導的帶動下,各級部門緊緊圍繞著構建龍巖鐵路交通樞紐藍圖,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夯實鐵路建設基層基礎。 南門口隧道位于龍巖市境內,全長10.301公里,為單洞雙線隧道,設計行車時速為200公里。 “該隧道地質條件較復雜,斷層帶內圍巖膠結較差,導水性及富水性好,極易引起涌水等地質災害。”施工單位負責人介紹說。面對復雜的項目情況,市鐵辦積極配合鐵路部門開展預測預報工作,做好規劃設計。根據判斷結果,對富水斷層破碎帶段采用超前預注漿,開挖后徑向注漿、補注漿、局部注漿等措施,對地下水進行適當封堵,減小了地下水對隧道施工帶來的危害。 除了與鐵路部門共克難關,當地政府還認真貫徹執行和諧征遷工作法,確保幾條鐵路建設順利進行,按時開通。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在路地項目建設中的協調作用,全力服務中心工作和項目建設。 近年來,龍巖市及時協調解決了龍巖大橋、萬安溪引水工程等路地項目一些重大問題,確保了省、市重點項目和鐵路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兼顧、相得益彰。 “龍巖鐵路迎來新一輪大發展,地方政府的‘助攻’功不可沒。飛馳的列車上承載著我們的使命與責任,看不見的努力只為乘客看得見的速度和安全!”龍巖市鐵辦負責人自豪地說。 巖說 開往春天的幸福列車 欣逢改革開放40周年,龍巖鐵路建設佳音再傳:11月30日起,南三龍鐵路試運行,正式開通進入倒計時。 至此,繼龍廈、贛瑞龍兩條動車線之后,這個人口僅300多萬的閩西山城即將迎來第三條動車線,我省環省動車線也將在這里補上最后一環。 數十載滄桑巨變,從曾經困居一隅到如今四通八達,閩西鐵路變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濃縮了的龍巖改革開放史。 1958年,隨著鷹廈鐵路的開通,山高水遠的閩西第一次登上了鐵路文明的列車,鷹廈線從漳平城口至梅水坑過境鐵路在40年里是龍巖唯一的鐵路,“到漳平坐火車”成為不少老龍巖人難忘的歲月記憶。一直到1998年以前,全市境內僅有56千米支線鐵路可通客車。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進入上世紀90年代,龍巖鐵路建設驟然加速:1998年4月,梅坎鐵路開工的炮聲吹響了閩西大規模鐵路建設的號角,20年來,龍巖先后建成了梅坎、贛龍、龍廈、贛瑞龍四條鐵路,鐵路營運里程達625千米,其中快速鐵路171千米,鐵路網絡初具規模。2017年,龍巖鐵路累計發送旅客達665萬人次。 不僅如此,龍巖鐵路的平均運營時速也從最初的四五十公里發展到目前的200公里,借助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絡,老區人民已經融入了廈門、福州等大城市生活圈……鐵路建設的巨大變遷,折射出的不正是閩西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變化嗎? 與此同時,龍巖鐵路建設的好消息正一個個撲面而來:雙龍鐵路(龍巖—龍川)已進入線路設計階段,預計2019年上半年開工建設;設計時速350千米的廈渝通道贛龍廈高鐵項目正扎實推進;預計到“十三五”末,全市鐵路營業里程將達784千米,成為省內新的鐵路交通樞紐……閩西鐵路建設的幸福列車,正又快又穩地開往更加生機盎然的春天。(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