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6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曾發現咸魚致癌的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癌癥研究實驗室,最新發現可能與“非小細胞肺癌”復發相關的4種基因突變,有望協助研發藥物,現在期望收集更多腫瘤樣本再研究。該實驗室早前翻新,增加癌癥樣本儲存量并開展癌癥生物樣本庫計劃,目標每年收集數百個腫瘤組織樣本及數千個血液樣本,以備日后研究。 據報道,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總監、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黃錦洪醫生表示,伊利沙伯醫院癌癥研究實驗室上世紀60年代成立,曾發表多項重要癌癥研究,包括1970年代率先通過老鼠研究,發現咸魚中的亞硝胺為香港常見癌癥鼻咽癌的致癌物,其后實驗室再研發通過血液中EB病毒DNA檢測鼻咽癌復發的方法等。 近年實驗室研究另一種香港常見癌癥——非小細胞肺癌,收集了42名病人的腫瘤樣本做基因測序,在部分有復發跡象的病人樣本中發現了4種基因突變,研究結果11月在一醫學期刊發表。 伊利沙伯醫院癌癥研究實驗室主管曹志成認為,這些生物標記可能與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手術后短期內復發有關,有望成為治療癌癥的“靶點”或可幫助藥物研發,希望收集更多樣本做更大型研究。該實驗室現在主力研究鼻咽癌、肺癌和乳腺癌等。 伊利沙伯醫院早前獲捐5470萬元港幣,翻新癌癥研究實驗室,新裝修實驗室2017年竣工,2018年9月揭幕,是兩大醫學院外全港最大規模的癌癥實驗室,現有7名研究員。曹志成稱翻新后新增4臺大型液態氮氣儲存罐,預計可存超10萬個小型癌癥組織樣本。血液儲存冰柜也由18個增至23個,能存以萬計血液樣本,2款容器性能更穩定,有利長時間儲存癌組織。 曹志成又稱,以往沒有系統地收集病人樣本,2018年3月開始癌癥生物樣本庫計劃,已獲1000名伊利沙伯醫院病人同意捐癌組織,希望未來逐步擴展至其他醫院,目標在未來5年每年收集數百個腫瘤組織及數千個血液樣本以供日后科研,呼吁成年癌癥病人參與計劃。 實驗室研究人員存取樣本后,會利用新一代基因測序儀等高端儀器做基因等研究分析,尋找有助癌癥預測、監察及預防的生物標志。研究室也有小鼠作抗癌藥物試驗,盼長遠能改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