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記者 鄭麗萍 今年80歲的鄭新弟,22年前從三明坐火車到廈門看孫子,那是她第一次出遠門。從尤溪縣八字橋鄉下畬村家里步行一個半小時到鄉里搭車,再從鄉里坐客車到市里乘坐火車,奔波20多個小時后,她才能見上孫子一面。 “現在,早上家里吃完早飯搭村里的班車到尤溪動車站,2個小時就到廈門,可以趕上到那里吃午飯了?!编嵭碌芨杏|很深,“現在沒有到不了的遠方。” 鄭新弟的感慨,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親身感受著我市交通方式的巨大變化,享受著越來越便捷的出行服務。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交通運輸保持快速發展態勢,交通基礎設施規模不斷擴大,實現“城市有機場、市域有快鐵、縣縣通高速、鎮鎮有干線、村村通客車”,交通區位條件大為改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初步形成。正是這樣,40年交通工具的變遷史,勾勒出改革開放以來三明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那么,這些年,三明交通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公共交通改變百姓生活 10月20日,家住三元區臺江的李昌盛正趕著去城關買菜,推著“永久”牌自行車,車頭掛著一個菜籃子,年近古稀的他滿臉帶笑:“幾十年了,還是習慣騎著它出門?!?/p> 李大爺回憶說,以前,交通遠沒有現在這么發達,出門辦事或者買個東西什么的,都是用自行車運載,那時候一輛自行車快頂上現在的一輛小皮卡。“買個糧或買個大件的東西,經常要花很多時間,現在公交車都通到家門口了,省時又省力。” 現在,家人出行要么騎摩托車,要么乘公交車,曾經的“寶貝”,自然受到了冷落。 跟進百姓的出行需要,我市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推進。2003年,我市實施“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項目。2005年,全市1732個行政村通公路,實施788個行政村公路硬化路面工程,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達74.36%,全市普通公路實現了國道通、省道連、縣鄉公路通村莊。 路通了,公交車開進來了。1960年,自開通城市公共交通以來,我市公交車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目前全市擁有運營車輛437臺,先后開通了52條公交線路,運營線路總長851.5公里,市區線網密度6.24公里,公交站點300米覆蓋率達87.13%,實現了公交線路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進警營、進動車站及梅列區“村村通公交”目標,公交出行分擔率達27%,位居全省前列。 除了公交車,市民搭出租車出行同樣便利。“我們年輕的時候,就算出門到城關辦個事,一個來半天就過去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再正常不過了,現在再也不用遭這樣的罪了?!奔易∶妨袇^列東街道的陳阿姨深有體會,“現在出門打出租車,十幾分鐘就到了。” 出租車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個重要補充方式,1993年,我市出租客運汽車經營權開始實施有償使用,共有出租車210輛。從第二年開始,為了方便群眾出行,解決城市交通擁擠問題,市區出租車輛逐漸增多,1996年出現車型為箱底黃色“面的”的出租車,2003年將“面的”全部退出更新為轎車型。目前,三明市區共有出租車400多輛。 此外,近兩年來,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解決人們“出行最后一公里”,自行車又迎來了“新生”;“互聯網+交通”正在滿足人們個性化便捷化的出行需求,網約車成為出行的另一選擇……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工具,極大滿足了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隨著公共交通工具的變革,市區道路建設也跨入了新時代。目前,已建成三明至沙縣城市快速通道、G205三明市區過境線,基本實現三明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達。 家用小轎車不再是夢 進入21世紀,出行工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行車慢慢淡出視野,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私家車。 “2003年,我們駕校成立之初,每天接待的學員不超過20人,訓練車10多輛就足夠了,來學車的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笔袇^某駕校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而如今,這樣的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目前這個駕校訓練場地擴大了6倍,訓練車輛達100多輛,每年來學車的人絡繹不絕?!艾F在學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教練每天都忙不過來,現在要求越來越高,駕考也越來越難。”該負責人說。 當汽車成為最普遍的代步工具背后,我市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也跟著變化。改革開放后,我市交通基礎設施有一定改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全市有公路里程8400多公里,鷹廈鐵路、永加鐵路以及41條廠礦鐵路專用線總長200多公里。而交通仍是制約三明發展的“瓶頸”。 1993年,三明市政府繼續設立三明市交通局,主管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行政事務,我市公路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市委、市政府為解決交通“瓶頸”制約三明經濟發展的問題,作出在全市國省干線公路及繁忙路段實施“先行工程”的重大決定,公路建設從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 “以前回家一趟坐汽車要5個多小時,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自己開車回去2個多小時就到了?!笔忻駞菚匝嗍墙▽幙h溪口鎮馬源村人,2009年大學畢業后到三明工作,談起以前回家時路上的奔波,現在依然心有余悸,“一天都在不斷轉車,到家天都暗了。” 吳曉燕親歷了這場交通“變革”帶來的益處。1999年全市實施“縣通地市工程”,2001年三明市開始建設高速公路,市交通局貫徹落實《三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加快建設京福國道主干線至福建三明段高速公路。 2004年8月,三明至福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實現了三明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5年,“縣通地市工程”解決了建寧縣通往三明市區的交通問題。2009年12月13日,福建省建泰高速公路在建寧和泰寧同時開工建設,建成后三明實現縣縣通高速。 據市運管處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國省道公路中二級及以上公路1320公里、三級及以下680公里、農村公路12133公里。普通國省干線二級及以上公路通暢率達66%,實現所有縣城二級以上公路連接,三級以上公路鄉鎮節點通暢率達到97%。 另外,全市高速公路規劃總里程達1139公里,通車總里程達743公里,居全省第二位,形成“一縱兩橫三聯”高速公路網絡,各縣(市、區)高速公路網全覆蓋,實現各縣城15分鐘內可上高速,打通了連接沿海港口城市和內陸腹地、南連珠三角、北接長三角的快速通道。 四通八達的交通,也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F在,吳曉燕自己買了一輛白色的小轎車,周末一家三口經常駕車出游。“以前從市區到郊區都很不方便,現在開車去趟福州也就個把小時,私家車的普及,使得百里之遙變成咫尺之隔?!眳菚匝嗾f。 擁有小轎車不再是遙遠和不可觸摸的夢。改革開放40年,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印證了時代的變遷。 高鐵拉近與家的距離 “以前坐一趟火車出三明都難,更不要提出省了。”家住三元區三化五村的賈宜春感受很深,年輕時他一直想回老家湖南看看,以前出行條件不允許,現在有了高鐵,不用換乘,4個多小時就能直達長沙。 今年9月,兒女們放下手中的工作,特意抽出時間幫他圓了夢,讓他回到離開了50多年的家鄉省親。老人由衷感慨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 1993年,永安車務段管內有鷹廈線、永嘉支線的運營里程237.6公里,其中鷹廈線209.8公里,永嘉支線27.8公里。1996年11月,三明直屬站與永安車務段合并稱永安車務段三明火車站。1997年12月,三明火車站在原址上開始動工建設新的站房,1998年9月建成交付使用。 2003年3月21日,首列三明-廈門城際列車開行。三明火車站成為永安車務段轄區的始發站,并列入南昌鐵路局的一級車站。 那個年代,這條鐵路線主要用于運送貨物,簡陋的車廂,開起來轟隆隆響,還顛簸得不行。家住三鋼的蘇大媽,今年71歲,女兒遠嫁至重慶多年,老倆口心里十分掛念,但因為暈車,一直沒能出去走走。 2004年6月,江西、福建兩省三市,即福建省三明市、莆田市和江西省撫州市,開始研究建設向莆鐵路方案。經過10多年研究、測算、建設等,三明北站于2013年9月26日與南昌西站和向莆鐵路同時正式開通投入運營。 三明直達重慶的高鐵通車后,蘇大媽和老伴實現了多年的心愿,老倆口結伴去了一趟女兒家,這才讓老人放心?;叵肫疬@趟旅程,她說,高鐵坐著舒服,又快又穩,以后想去隨時都能再去。 據統計,2017年,三明北站全年發送旅客達720萬人次,日均客發量近2萬人,高鐵已經成為百姓出行的重要方式,拉近了在外游子與家的距離,讓人們享受高質量的交通出行體驗。 如今,鷹(潭)廈(門)鐵路、向(塘)莆(田)鐵路穿越三明境內,形成“一縱一橫”鐵路運輸通道,結束了單線、低速鐵路的歷史,鐵路正線里程達到370公里,全部為電氣化鐵路,我市進入雙線快速運輸動車時代。 “從綠皮火車到動車,再到快步邁入高鐵時代,交通變化日新月異?!痹诮煌ú块T工作了10年,工作人員鄭聯彪感慨地說,“多元化的出行方式給了人們多種選擇,便捷的交通服務把人們說走就走的旅行變為了現實。” 機場通航進入“高飛”時代 2016年3月7日,三明人民期待30多年的三明沙縣機場正式通航,這標志著三明在交通史上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進入“高飛”時代。 “以前去北京旅游,要坐16個小時才到,在火車上吃不好睡不安穩,前段時間去北京出差,從沙縣機場坐飛機,中午吃完午飯出發,下午就能到了?!庇腊彩忻裎合壬钣畜w會。 11月4日,三明至重慶往返航班正式開通,這是三明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航線后又開通的一新航線。 “現在去重慶吃火鍋,不用幾個小時就能到了?!蹦贻p小伙胡德江興奮地說,去年上半年去重慶探親坐了12個多小時動車,是他目前坐過最久的一次車,去時滿懷期待,但坐車過程卻讓人著實“痛苦”。 數據統計,2016年,三明沙縣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70461人次,貨運63.6噸,截至去年底,機場保障航班1968架次,旅客運輸量突破20萬人次,貨郵總運輸量超過373噸,已超過周邊地區的浙江衢州機場和福建龍巖冠豸山機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