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的可是‘脫貧蜂’,在精準扶貧政策幫扶下,我從原先的20個蜂箱增加到如今的60多個蜂箱,收入也增加了兩萬多元。”2日,武夷山市上梅鄉翁屯村蜜蜂養殖人葉明飛說。 靠種田,葉明飛原本可以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2015年,在一場車禍中,他的手受了重傷,再也干不了重活,這讓“靠手吃飯”的葉明飛陷入困境。2016年,在鄉里的幫扶下,葉明飛參加了養蜂技能培訓,靠著第一批20個蜂箱,他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今年5月份,村里又為他爭取了5000元扶貧補貼款用于擴大養蜂規模。 為確保全市1338戶344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近年來,武夷山市發揮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養蜂、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稻田養魚等特色產業,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帶領貧困群眾持續增收脫貧致富。 上梅鄉海拔高、生態好,除了發展綠色無公害養蜂產業外,該鄉還依托上梅鄉省級農民創業園,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瓜果業,引進反季節蔬菜等先進種植技術,幫助貧困戶脫貧。目前,上梅鄉已建成的700多畝生態果蔬核心區,擁有包括蔬菜配送中心和冷藏庫、冷藏車輛在內的獨立物流體系,在“互聯網+農業”的帶動下,果蔬產品暢銷廈漳泉。 嵐谷鄉、吳屯鄉、五夫鎮也探索出各自的特色產業扶貧道路。眼下,養“扶貧魚”“脫貧鵝”,種 “扶貧米”“減貧蓮”等,在這些地方通過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引領等方式,風生水起。 此外,武夷山市創新社會扶貧機制。開展“百企助千戶 圓夢微心愿”2018武夷山市暖春行動,嵐谷鄉政府與福建恒申慈善基金會簽訂了精準扶貧“貧困母親幫扶計劃”項目。 “產業扶貧,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等幫扶帶動作用,加快‘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武夷山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武夷山市各貧困村都有主導產業帶動當地60%以上貧困戶進行產業扶貧。(徐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