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道,香港公屋聯會進行的“香港樓奴指數調查”顯示,香港整體樓奴指數為45.5分,不少市民在租樓、供樓、抑或儲首期開支上均高于入息30%,意味房屋問題困擾不少港人。調查亦發現,受訪者每月儲蓄首期的平均數約1.3萬元(港元,下同),但因置業首期連雜費開支金額平均數達174萬元,即大約平均需要儲蓄11年才能達成目標。 欲置業者每月平均儲1.3萬港元 為了解香港市民對住屋的意見,公屋聯會上月中成功訪問508名18至45歲受訪者。公屋聯會表示,“樓奴”指數由兩大元素組成,首先根據民調結果計算出各類“樓奴”占所屬類別人士的比例,包括“租奴”、“供奴”、“上車奴”,及“佛系樓奴”4種;以及市民是否認同自己為“樓奴”。指數以100分為滿分,分數愈高代表香港房屋問題愈嚴重,而今年的“香港樓奴指數”高達45.5分。 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有意搬離現時居所,大部分人更希望以買樓、或樓換樓形式搬遷,當中64.5%受訪者表示為求置業,愿意積極尋求增加收入的機會,52.8%受訪者稱會減少外游及消費。 近5成有意置業的受訪者中,每月平均儲蓄達1萬元或以上,以作購買樓宇的首期之用;而整體每月平均儲蓄更達1.3萬元。 另一方面,未有置業打算的受訪者普遍對置業的想法負面,超過一半人認為儲蓄難以負擔首期;近8成人認為居住公屋比租或購買私樓更好,隨著年齡越大,對置業的想法亦普遍越負面。 多數受訪者不認自己為“樓奴” 調查同時要求受訪者就自己是否“樓奴”作評分,當中以受訪者有否被住屋問題綁死、被剝奪人生選擇及降低生活質素作厘定,并以100分為滿分,今年的整體平均分僅為41.4,7成受訪者的分數更僅得50分以下,代表大部分人不認為自己為樓奴。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評分為0分至50分的受訪者中,分別有45.3%及32%的人正租住公屋,為眾類別之冠,代表他們不太認同自己為“樓奴”,至于評分為100分的受訪者比例中,則以租住私樓單位的人最多,占35.5%,意味著他們面對的住屋問題最為嚴重。 公屋聯會總干事招國偉認為,指數已接近“紅線”位置,代表未來香港住屋情況存在危機,擔憂數字若再上升,社會矛盾將進一步增加。 他認為現時房屋政策妨礙年輕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令他們連升職加薪亦須思前想后,加上現時長策內的公營房屋數量仍未達標,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先解決未來的公屋供應量,再思考如何重整置業階梯。 公屋聯會指出,調查結果反映出租公屋能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促請特區政府調高公私營房屋比例至7:3,同時不將“綠置居”視為出租公屋,以確保出租公屋的供應量。 他們又建議特區政府訂出恢復“3年上樓”的時間表,以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特區政府覓地建屋,減低公屋輪候時間。 倡優化讓未補價資助屋出租 至于租屋方面,公屋聯會建議優化房協早前推出的“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容許參與業主出租整個單位,并放寬規定讓單身人士亦可參加計劃。 他們亦希望特區政府增加青年宿舍供應量、優化其租金水平及租賃年期的規定,以官商合作模式推動“共居”意念。 置業方面,公屋聯會建議特區政府針對首次置業人士提供協助措施,如提高樓宇按揭成數、豁免印花稅等,同時恢復首次置業貸款計劃,參考居屋的入息資產規定等。 他們促請特區政府優化居屋政策,建議增加“白居二”名額至每年不少于3000個,以及增加單身人士的配額比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