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項目征遷中,漳州薌城區的干部通過換位思考贏得群眾理解支持,依靠公平公正的原則和讓利于民的實際行動推進項目建設—— 項目有速度,源自工作有溫度 東南網10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楊凌怡 通訊員 鄭凱) 近日,漳州薌城區西湖生態園又有2個安居房項目和5條道路投建,為推進“五個一批”項目攻堅再添“熱火”。該項目2017年啟動征遷,不到一年,拆遷面積205萬平方米,動遷企業104家,創造了當年謀劃、當年動員、當年基本完成和諧征遷的“西湖速度”。如今,項目征遷完成不到一年,已有6個安居房項目、10條道路投建。 薌城為何能創造出項目攻堅“加速度”? 將心比心贏民心 站上樓頂,參與浦南鎮渡頭村征遷的鎮干部陳清炎望向圓山方向。不遠處,西湖生態園的配套工程正在抓緊建設中。盡管陳清炎已無數次看過這樣的場景,但此刻他依然有些激動。 26名干部職工進駐渡頭村,用6個月的時間,完成全村1073畝土地、26萬平方米建筑征用、簽約、拆除等工作。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陳清炎沉思片刻:“換位思考,學會讀懂民心。” 記得進駐指揮部的第一天,征遷干部興高采烈地把標語貼在墻上——渡頭渡頭勇立潮頭。可墨跡未干,風波驟至。 “我們是來討說法的!”第二天中午,村里的40多名老人堵住了指揮部的大門。難舍故土,加上不理解征遷政策,老人們相約來此,給這些“后生仔”一個“下馬威”。盡管經在場干部耐心勸導后,老人們陸續散去,但墻上的標語似乎蒙上了“陰影”。 在薌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學恒看來,只有讀懂民心,才能保障征遷順利開展。隨即,20多名干部分成多個小組,全面入戶開展工作,“群眾要的是心安,而我們要做的正是讓他們安心”。 兩周后的一個下午,兩輛旅游大巴駛入了渡頭村。大巴載著村里的百余位老人,實地參觀了碧湖生態園及其安置小區。 芝山鎮宣委李金擔任征遷第七小組長。這位34歲的年輕干部,此前在下碑村干過征遷工作。 車上,他一邊用本地話向老人講解,一邊仔細觀察著大家的表情。車子還沒開回渡頭,李金已經松了口氣。老人們臉上的表情說明了一切——上車時還“橫眉怒目”,參觀后已“多云轉晴”。 一把尺子量到底 拆遷過程中,群眾最擔心的是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征遷干部的回答斬釘截鐵。 剛走出校門的蘇鄭宇是征遷組中年紀最小的。有一回,蘇鄭宇到村民家中丈量房屋。臨走時,該戶村民熱情地拉著他,要求把自家的鐵皮屋也一并丈量統計進去。礙于情面,他照辦了。 指揮部里的干部得知后,一針見血指出了其中的紕漏——鐵皮屋需要另外測算。盡管出師不利,小蘇卻慢慢悟出道理:丈量不能“礙于情面”,要“一碗水端平”。 “之前聽親戚朋友說,征遷都有套路,只要拖到最后,政府就有求于我們,政策自然會松動,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后悔。”說起征遷,上坂村的老張悔不當初。按照此次征遷標準,老張可以享受2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因為“耍小聰明”,他不僅每個月少領了3000多元過渡費,連選房號都拿到了尾號,想選個好房子都沒機會。 “踐行群眾路線,這里就是最好的課堂。”原西湖生態園征遷干部林暢浩說,“我們得實實在在為群眾著想,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者得利。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管到底,做到早簽早得利,彰顯公平正義才能得到征遷戶的信任和配合。” 好地段建安置房 “西湖生態園項目涉及1.5萬名群眾,106家企業需征遷,按照以往經驗,我們早已做好安排,甚至還專門增加4名信訪接待干部和員工。”薌城區信訪局局長賴慶輝回憶一年的征遷過程,“零上訪”讓他驚嘆不已。“如果不是自己親身經歷,說什么我也不信。” 這樣的奇跡,來源于“讓利于民”的行動。 “用好的地段建設安置房,用好的設施配套安置房,規劃建設11所幼兒園、5所小學、3所初中、1所高中,特別是漳州一中高中部已于今年6月份開工建設,明年底將建成完工。”參與制定征遷政策的宋冰津告訴記者,為了盡可能減少群眾征遷損失,他們結合房地產市場變化主動提高征遷補償標準,創新改進產權調換方式。針對雙困戶、老年人群體,薌城制定更為優惠的過渡安置政策,讓群眾共享城市化成果。 “把群眾事當自家事辦,西湖項目征遷無上訪也不足為怪了。”賴慶輝說,現在西湖生態園征遷“讓利于民”經驗已在薌城推廣開來,西院湖二期39天完成全部15萬平方米征遷任務,金峰村連續3天每天簽約上萬平方米,“一江兩岸四橋”60天完成古城古橋古寺“三古連線”…… 項目攻堅“加速度”,創造了“五個一批”的亮眼成績單:截至9月,薌城區億元以上“五個一批”入庫管理項目364個,總投資1943.2億元。今年來,新增“五個一批”項目127個,總投資560.5億元,在漳州市“五個一批”項目考評中始終走在前列,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