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2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前夕,中國橋梁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港珠澳大橋將促進三地融合發展,間接產生的GDP可能是幾萬億元甚至十幾萬億元,這遠遠不是投入的1000多億元所能衡量的。 據報道,從2004年最早進入港珠澳大橋前期可行性研究,孟凡超結緣大橋至今已經有15個年頭。這座總投資高達上千億元的超級工程未來效益,一直備受外界關注。孟凡超稱:“港珠澳大橋就好像自己精心呵護了十幾年的孩子,終于要大學畢業,正式走向社會,接受考驗,服務國家和大眾,心里還是很期待。” 支撐大灣區發展 居民必受益 孟凡超表示,港珠澳大橋的重大意義在于徹底改變大灣區、珠三角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及交通現狀等,促使人們升級全新的生活模式和方式。未來港珠澳大橋在大灣區將發揮重要作用,促進三地融合發展,間接產生的GDP可能是幾萬億元甚至十幾萬億元,這遠遠不是投入的1000多億元所能衡量的。 他相信大橋啟用后將不辱使命,通過粵港澳三地共同的協商,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對整個大灣區建設來說,大橋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支撐。未來生活在大灣區里面的民眾,一定會享受到港珠澳大橋這個交通基礎設施所帶來的便利。 眼光要長遠 力戒重復建設 孟凡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人口總量或會達到2億,意味著人口總量及經濟總量比目前的三大世界級灣區都要更大。 他說,要實現世界一流灣區目標,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內及珠江的八大入海口水系而言,現有交通通道數量及網絡化還有較大差距,必須加快規劃建設,而且必須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網絡化要求進行建設,要立足于未來,要有超前的戰略眼光,要力戒中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項目。 今年強臺風“山竹”風力高達17級,外界擔憂港珠澳大橋的抗風能力。 孟凡超透露,去年“天鴿”和今年“山竹”兩次臺風期間,都在大橋橋面上測風,“山竹”期間橋面風速不過每秒50米,而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是可以抵御每秒100米以上的風速,所以抗風能力是足夠的。“關于臺風,民眾完全無須擔心,安全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孟凡超自信而篤定。他還透露,大橋落成開通典禮之后,還將有2年試運營期,2年以后將是國家級的正式竣工驗收,通過驗收后才意味著整個工程全面結束。 胸懷報國心 入行未停歇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但是我肯定還會做好港珠澳大橋后邊試運營2年的跟進工作。當然,還有國家幾大通道的建設,如果需要,我一定也會參加。還有我正在進行的裝備化鋼結構橋梁通用圖的研發....。。”談及今后打算,孟凡超很顯然并不想太早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其實,自1982年開始進入橋梁設計行業,他就一直從沒停歇過。 從業36年中,孟凡超經歷了國家現代化交通體系從初級到高級的各個發展階段,他直言國家給他們提供了最好的機遇,他先后參與和主持設計了20余座國內乃至世界先進橋梁。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去發達國家考察,當時他們基本都完成了現代化交通體系建設,而我們剛提出改革開放,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論。我當時就想,我們的國家也應該有這樣的橋和路,也正是這樣的經歷刺激了我,我到現在都記得國家在90年代初發布第一期高速公路網規劃時的興奮,感謝國家給我們舞臺。”孟凡超說,正是這樣的情懷讓他這36年足跡遍布祖國的江河湖海。 孟凡超回憶,港珠澳大橋在設計過程中曾遭遇四個挑戰,第一是施工技術的挑戰,第二是環境保護的挑戰,第三是施工安全的挑戰,第四是建設管理的挑戰。“也就是在當時,我提出了‘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的‘四化’概念和理念,如今看來,真的是天衣無縫地解決了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四化”理念指路 收獲數百專利 孟凡超表示,在“四化”理念下,橋島隧景觀文化藝術、鋼管復合樁基礎、橋島隧高精度裝配化技術、120年耐久性技術、橋梁自動化巡檢技術、深厚軟基上快速筑島技術、人工島沉降控制技術、沉管隧道地基處理技術、沉管隧道制造與裂縫控制技術、橋島隧施工裝備技術等難題得以攻克,取得了幾百項專利成果。在他看來,“四化”理念是整個大橋施工方案設計的主要亮點。 截止至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長、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港珠澳大橋的成功建設和高質量建設,為國內其他幾個超級通道,比如瓊州海峽信道、渤海灣跨海信道以及臺灣海峽信道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孟凡超說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理念和寶貴經驗,無疑會成為中國橋梁建設的方向和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