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香港8月31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一團隊宣布,研發出全球首個“變形納米機械人”,并期待此技術在五年后進入臨牀實驗,主要用作治療中風患者清除腦血栓。 團隊負責人介紹,該“納米機械人”每個只有100至500納米大小,約等于人類發絲厚度的千分之一,實驗人員可透過磁場控制器,從外部控制“機械人”在人類體內進行伸縮、分裂及融合,將藥物傳送到指定目的地。 據介紹,這項技術的靈感來自動物界“集群”現象,例如鳥群、螞蟻或魚群會根據環境改變集體行動以防被獵殺。研究團隊效仿此特性,以“氧化鐵”制成納米粒子,粒子經磁場控制可隨意組合成不同形態,能伸長縮短、分散或合體,方便送入人體血管送藥,較目前單一的納米機械人靈活性更高。 該團隊表示,目前急性中風的治療黃金時間只有數小時,但開顱清除血栓手術風險高;注射溶血栓藥更有導致體內出血風險,希望利用“變形納米機械人”這項技術,快速安全地經注射到腦部指定目標溶解血栓。(吳玉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