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區俯瞰
春賞萬畝桃花源、夏采巨峰葡萄果、秋游最美葡萄溝、冬逛岳秀臍橙園,福安的一年四季,花香四溢、碩果累累。采摘樂、鄉村游,你方唱罷我登場,展現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和“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圖景;登臨市郊的天馬山放眼望去,百里綠道蜿蜒伸展,公園與高樓相映成趣,富春溪上白鷺低翔……福安的山水畫廊,正不斷釋放綠色發展帶來的生態紅利。
近年來,福安市積極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以健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機制為重點,大力加強城市綠道、生態公園等生態產品供給,先后修建了十座特色生態文化主題公園,實現75%的鄉鎮和村莊至少有一處公園綠地,讓百姓出門就見得到“綠”。同時,大刀闊斧進行綜合治水,集防洪安全、生態修復和景觀打造為一體的穆陽溪安全生態水系,成為全省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建設樣板工程;分期建設的富春溪濕地公園,進一步拓展和改善了老城區的宜居環境;以“山、水、田、園、居”為特色的茜洋溪生態水系建設正在規劃實施……全域生態化建設,讓每一股清流都迸發出綠色活力,不斷提升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富春溪濕地公園一角
最嚴制度 筑牢生態之基
保護生態環境,既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體系建設,福安用一份詳細的“考卷”,解答出生態建設的實踐經驗。
“用最嚴格的制度倒逼部門全面推進城鄉環境提升工作。”福安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陳克明說,在今年制定的福安市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競賽實施方案中,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過去的城鄉環境提升指揮部正式更名為生態文明建設指揮部,再一次展示了福安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指明了以制度之力推動福安綠色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福安市城市管理的考評機制已經實施兩年多,近年來,這項考評機制逐步健全。從環境衛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政園林、商服環境、社區村居等方面分析了生態環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附上對“街長單位”、市直職能部門、鄉鎮(街道)、“河長制”“路長制”“山長制”、城區農貿市場、“紅旗社區”等工作的考評成績。通過媒體,將綜合考評結果向群眾公示。
這項考評機制中,最讓相關負責人“頭皮發麻”的,要數“一月現場會”——通過電視轉播,讓考評結果優秀的部門負責人分享經驗,考評結果“倒數”的部門負責人進行當眾表態。
“將成績單曬在陽光下,讓群眾檢查,對各部門來說就是最大的監督力。”陳克明說,為了讓考評機制真正發揮督促作用,福安市委、市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考評結果與文明單位(村鎮)考核、干部個人評優評先等掛鉤,強化黨建引領,充分調動基層干部爭先創優的積極性。
在嚴格考評機制的推動下,福安城鄉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生態留白所釋放的紅利日益顯著。
年初以來,福安在鞏固生豬養殖污染整治成效的同時,積極開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目前已清理海上養殖物面積161公頃(藻類)、漁排網箱16公頃、定制網480余具,并取締了兩個養殖設施加工點,在有效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海上養殖業的轉型升級。如今,沿著福安南部的海岸線,在寧德環三都澳濕地水禽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內,經過退養還濕的專項整治行動之后,這里的灘涂上隨處可見憩息、覓食的白鷺。
8月27日傍晚,一場大雨解了幾分暑氣,下白石鎮的釣鰲臺公園迎來晚飯后散步的居民,白馬江上煙波浩渺,公園里孩童嬉鬧,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之美于點滴間窺見。
作為福安市村居數量最多的鄉鎮,下白石的生態環境管理起來并不容易。為了在市級考評中取得好成績,下白石鎮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份生態考評制度。將42個村居劃分為6個工作片區,由5個鄉鎮干部組成考評小組,通過定期巡查、突擊督查的方式進行檢查。
與此同時,提升民眾幸福感的工作也在有序推進。
如今的下白石鎮下岐村,漁村的面貌日新月異。該村是福安市“連家船民安居工程”新村示范點,轄2個漁民新村、6個漁民安置點。為了提升上岸船民的生活幸福感,下白石鎮對村居環境進行大力提升,全村完成改水改廁工程,并力爭在今年9月底完成村重點位置100棟居民樓的立面裝修和坡屋頂改造。
在下岐村“變廢為寶”的漁民廣場,廢棄的舊船、輪胎、木料等物料,成為廣場別具一格的裝飾,在一幅撒網捕魚壁畫的映襯下,漁村風情撲面而來。
“從下岐村的環境建設中,可以看到基層村干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成效。”下白石鎮人大主席團主席張裕炳說,通過村居環境的改善,連家船民上岸后的幸福指數正在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