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話劇《古田會議》(資料圖片)
紅色培訓輻射全市
“紅軍橋就是連心橋,這里將百姓與干部的心緊緊相連,它更是一座英雄橋,走出了3000多名革命戰士。”24日,在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紅色講解員鐘鳴站在紅軍橋邊,向140多位紅色培訓班的學員們解說著那段紅色歲月。
閩西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歷史在各個縣(市、區)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與此同時,客家文化、生態文化等多元文化底蘊深厚。以古田干部學院為龍頭,充分利用各地資源,輻射帶動全市紅色培訓產業發展,不僅是未來龍巖紅色培訓的目標所在,更是紅色培訓發展壯大的關鍵。
龍巖重點打造古田會議舊址群等9個市級核心現場教學點,97個“紅色經典、綠色生態、客家文化、特色產業、社會治理”五類主題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現場教學基地。其中,長汀就有三個市級核心現場教學點,作為紅軍長征出發點的中復村便是其中之一。
“橋上有四根畫線,是當年征兵身高的標線,紅軍背著步槍加上刺刀的高度就是標準線,‘人有槍高當紅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聽著鐘鳴的解說,學員們一個個都十分認真投入,當聽說“六子當兵”的故事時,不少女學員現場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鐘鳴是位紅色講解員,也是長汀“紅色義工”宣講團的成員,從2014年開始,他已在中復村講解了5年,在他看來,現場教學讓學員們近距離體驗紅色歷史,效果十分明顯,“革命先輩們留給我們的長征精神與蘇區精神,對干部對廣大群眾都有啟發”。
今年,長汀先后將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何叔衡紀念館、瞿秋白烈士紀念碑等七個革命舊址作為廉政教育基地,開展廉政教育培訓。
在永定,當地充分發揮中央紅色交通線品牌“入閩第一站——伯公凹”的優勢,精心設計了“體驗教學”模式,學員們沿著紅軍足跡,重走伯公凹中央紅色交通線,瞻仰張鼎丞故居“一段殘墻”和福建第一支紅軍部隊成立舊址金谷寺,聆聽當年永定一個個令人震撼的紅色革命故事,接受思想洗禮,更加堅定理想信念。
據統計,截至7月,龍巖全市共開展紅色培訓1712期、96410人次。未來,龍巖將繼續以古田干部學院為龍頭,積極營造閩西紅色海洋,凸顯閩西紅色、生態、客家特色,打造“紅色之城”,帶動全市紅色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