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洞溪生態濕地公園內,清澈的河水穿流而過。 賴志昌攝
東南網龍巖8月15日訊(記者 賴志昌 通訊員 曹建橋)象洞溪水流域水質提前三年達到Ⅲ類水質目標;一批批產業帶動示範戶初具規模,轉產轉型生態經濟效益初顯;從生豬養殖汙染大鎮蛻變為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清新小鎮……這是武平縣象洞鎮兩級政府用兩年時間,交付給人民的一份滿意答卷。
近年來,武平縣和象洞鎮政府持續開展生豬養殖業汙染的綜合整治工作,通過以「拆、轉、治、清、管」多措並舉,讓困擾閩粵兩省多年的重大水環境汙染問題得以解決,為各地生態治水提供切實可行的成功經驗。
百日攻堅,「喚」回一汪清水
青山環抱,綠水潺潺。近日,記者走進武平縣象洞鎮,發現空氣清新了,溪水也清澈了,往昔彌漫在空氣中的惡臭也已消散不見。實際上,許多人不曾料想,兩年前「河水濃如墨,出門捂鼻走」還是象洞人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
象洞地處武平縣東南山澗盆地,南與廣東蕉嶺縣接壤,象洞溪屬韓江流域松源河水系上遊地區,主河道全長14.5公裏。上世紀90年代,象洞在武平縣率先發展瘦肉型生豬養殖,養殖高峰期,全鎮生豬存欄占全縣50%以上,然而生豬養殖業的無序發展,讓清澈的象洞溪變得烏黑發臭,遭受嚴重汙染。象洞溪流域汙染甚至被環保部掛牌督辦,但幾經整治收效甚微。
2016年3月,閩粵兩省簽署汀江—韓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同年4月,武平縣全面打響了象洞溪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全縣抽調260名黨員干部奔赴象洞,開展生豬養殖汙染治理工作。截至當年9月,累計拆除生豬養殖場約37萬平方米,流域內7個村整治取得全面成效。
「這場『百日攻堅』戰,經各方努力,最終取得很大成效!」象洞鎮副鎮長練國華介紹說,今年4月,該鎮啟動新一輪生豬養殖汙染綜合整治攻堅戰,用時70天關閉拆除轄區最後兩個村太山村、中段村94戶,共計5萬多平方米生豬養殖場,生豬養殖汙染綜合整治實現又一階段性勝利。
水更清,天更藍,如今象洞鎮往昔「一汪清水」的圖景又變成了現實。經過長效治理,象洞溪恢復了往昔的清澈,閩粵省際交界處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水,原設定2020年達到Ⅲ類水質目標提前實現。
此外,根據龍巖市環保局今年6月監測數據顯示,象洞鎮區域內象洞逕、曹地溪、光彩溪三條掛號小流域考核斷面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實現連續在Ⅲ類以上水質,創近30年來最好水環境質量,也成為目前龍巖市16條掛號劣Ⅴ類水質小流域整治中,唯一達到Ⅲ類水以上治理效果的小流域。
象洞鎮洋貝村武平練氏順風果蔬示範基地,椒農正在采摘辣椒。 賴志昌 攝
拆轉並舉,踏上致富新路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在象洞鎮洋貝村武平練氏順風果蔬示範基地,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
「現在不養豬了,環境也變好了,種植辣椒,發展綠色經濟,日子越過越紅火。」練金堂曾是洋貝村的生豬養殖戶,高峰時他家生豬存欄達1000多頭。2015年,他響應政府號召,率先拆除了自家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豬舍,從一名「豬倌」轉身為「椒農」。
2016年10月,練金堂將村民的田地流傳過來,在政府的幫扶下,投入3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350畝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主要種植果椒、黃皮椒等品種。去年下半年,眼看辣椒即將迎來豐收,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經驗,一場惡劣的霜凍天氣讓練金堂損失慘重。
「去年我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可實在沒法供貨,現在辣椒根本不愁銷路,今年我打算繼續加大投入,打個『翻身仗』!」對于這條致富新路,練金堂充滿信心。目前,練金堂還成立了果蔬種植合作社,帶領當地30多戶生豬退養戶和5名貧困戶共同發展綠色經濟。
在光彩村,眼下村裏的百畝黃金果長勢正盛,一顆顆飽滿的果實垂掛在枝頭,即將迎來采摘季。
「今年的黃金果一定能賣好價錢!」光彩村村支書謝文明介紹,為幫助生豬退養戶轉產轉業,通過黨員示範帶頭,村子成立了光彩村黃金果合作社,通過「黨員+退養戶+貧困戶」的模式,投入220多萬元種植了220畝的黃金果。目前合作社已吸納20多名生豬退養戶及貧困戶參股,共同發展百香果產業,帶領村民致富。
除了拆除豬舍,武平縣、象洞鎮政府還進一步制定出臺生豬退養戶轉產扶持辦法及扶持政策,縣財政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對生豬退養戶發展果茶、蔬菜、瓜果、花卉、象洞雞養殖等特色種養業給予資金補助。
通過宣傳引導、技術指導、資金扶持等措施,截至2017年,象洞全鎮實現轉產轉業生豬退養戶2016戶。一批批以象洞雞、大棚蔬菜種植、百香果等示範戶已初具規模,轉產轉型生態經濟效益初顯:東寨村百畝設施農業項目基地,巨峰葡萄、鐵皮石斛、金線蓮長勢喜人;眾福生態家庭農場,百畝黃金百香果園果香四溢;占地80多畝的象洞雞繁育基地,已實現象洞雞肉雞年出欄5萬只……
如今,象洞鎮正迎來美麗蛻變,各級政府正引領村民重新踏上脫貧致富的新道路。
固化成果,建立長效機制
象洞溪水流域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有投入,也要有制度,唯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真正達到長效治水的目的。對此,縣鎮兩級政府也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象洞溪生態水流域整治,拆是基礎,轉是關鍵,而治、清、管等配套措施是後續重點。」象洞鎮黨委書記賴永芳告訴記者,為鞏固和進一步提升水環境質量,從2016年起,象洞鎮還著力打造一項項生態環境修復提升工程:
投資800萬完成主流域象洞溪25公裏河道生態清淤工程,河流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投資1200萬元,建成集景觀休閑、河道生態修復、納汙等功能為一體的象洞溪生態濕地公園;投資建設總庫容為135萬立方米的大礤水庫,建成後可有效解決象洞溪4000畝農田及1萬人用水問題,提高溪水自凈能力。
與此同時,象洞鎮還建成1000噸級的集中式地埋式汙水處理站,處理後排出的水可達到1級A的排放最高標準;集鎮壓縮式垃圾轉運站開始運行,垃圾日轉運量可達6噸,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實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機制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象洞鎮還建立健全生豬養殖復養巡查與打擊機制,嚴格管護零反彈。由武平縣紀委監委、縣效能辦等部門進行不定期督查,確保拆後零新建,零復養。該鎮還嚴格執行河道巡查制度,加強溪流日常巡查、保潔、預警,建立「一河一檔」,制定「一河一策」,強化「精準治理」,實現「河長制、河長治」。
「如今的象洞正慢慢向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家園邁進。」賴永芳介紹,下一步,該鎮將打好「紅色、生態」兩張牌,合理布局,以白水寨森林旅遊、臨時縣委舊址紅色旅遊為兩大旅遊點,打造具有象洞特色的紅色生態觀光全域旅遊線路,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和經濟優勢,使老百姓享受到生態福利。
記者手記
為象洞生態治水點贊
生豬養殖業汙染整治,一直是老大難問題。象洞溪流域生豬養殖業汙染整治,多年以來同樣面臨生豬養豬汙染面積大、群眾思想不通等難題。
歷時兩年,象洞鎮最終實現了華麗轉身。能夠贏得這場生態保衛戰,靠的是各級黨委政府及百姓的大力支持。在此過程中,象洞這個革命老區鎮,充分發揚了攻堅克難的革命老區精神,並通過「拆、轉、治、清、管」多措並舉,最終實現了象洞十余年治汙歷程上裏程碑式的勝利。
當前,許多地方也面臨同象洞鎮以往一樣的治汙難題,象洞生態治水的成功實踐值得點贊,也為各地生態治水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