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汀濯田鎮的檳榔芋長勢喜人。 東南網龍巖8月8日訊(記者 戴敏 劉必然 通訊員 陳天長 文/圖)盛夏時節,在長汀縣涂坊鎮,9000畝檳榔芋芋葉青青,長勢喜人,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16日上午,涂坊鎮元坑村村民曹德明正忙著打理芋田,去年他種下17畝檳榔芋,純收入5萬多元,成功脫貧。今年,他再加把勁,將種植規模擴大到26畝,“這是我的脫貧芋,更將成為我的致富芋”。 在長汀,像曹德明一樣通過種植檳榔芋脫貧致富的例子不勝枚舉。昔日默默無聞的小檳榔芋,經過數十年發展,已發展成產值超5億元,從業人員過3萬人的富民增收大產業。 種芋種到了國外 長汀是著名客家美食之鄉,在長汀品種紛繁的特色小吃中,芋餃是其中最負盛名的小吃之一。由檳榔芋做成的餃子皮包餃子,皮嫩潤滑,餡香味香,深受食客們喜愛。 追溯長汀縣種植檳榔芋的歷史,吳啟煌是個不得不提的名字,身為長汀縣檳榔芋產業協會會長的他,是全縣最早種植、銷售檳榔芋的“領頭雁”。 1986年,一次到廣東出差的機會,讓他見識到了檳榔芋帶來的商機。“我發現檳榔芋不僅受到當地的歡迎,在海南等沿海省份也十分熱銷。”吳啟煌說,當時一畝檳榔芋的價格比稻米的價格高了幾十倍,價格高、市場好。不久后,吳啟煌便從廣西引進了2500公斤檳榔芋種子回到家鄉涂坊鎮種植。 第二年,吳啟煌便獲得了豐收,并取得了種植檳榔芋的第一桶金。隨后,在他的帶領下,種植檳榔芋的風潮迅速在長汀全縣流行開來,不過三四年時間,全縣種植規模便超過了1萬畝。 如今的長汀檳榔芋,因形狀好、短橢圓形、食味香粉、紅白相間的檳榔芋紋明顯,顯得美麗鮮艷,深受消費者喜愛。這離不開長汀數十年來在品種選育及種植技術的不斷優化。 長汀縣農技站長、高級農藝師戴南火研究檳榔芋種植已有十多年。他介紹,最初,長汀檳榔芋原品種為白芽芋,食味較淡,粉度不高,品質較低。在農技相關專家的共同努力,2009年在涂坊鎮種植田中發現變異植株——紅芽芋,通過連續5年系統選育、繁殖,選育出如今的紅芽檳榔芋——汀芋一號,2015年通過福建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品種改良帶來了檳榔芋品質的顯著提升,其市場價格及受歡迎程度明顯提高,新品種及無公害栽培技術開始在全縣進行推廣:印制栽培技術手冊發放到農戶手中;農技站工作人員深入到各主要生產鄉鎮舉辦培訓班;通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扶貧“雨露”計劃等,指導專業戶、貧困戶栽培無公害檳榔芋。 如今,長汀縣檳榔芋種植面積從上世紀80年代的數百畝發展到現在的5萬多畝,種植農戶近萬戶,與此同時,不少種植大戶還輻射到廣東、廣西、海南、江西等地以及越南、緬甸等國家,流轉耕地種植長汀檳榔芋達4萬多畝。 加工銷售初成型 16日上午,走進位于河田鎮的晉江(長汀)工業園的福建省遠山啟煌農業有限公司,只見數十名工人正忙著進行檳榔芋剝皮、利皮、整形、切割、包裝等作業。在凍庫中,芋條、芋角、芋粉等產品整齊堆放。“凍庫里的這些貨是準備發往廈門和福州的,主要作為煮火鍋的一種菜品,訂單太多,現在都忙不過來了。”董事長吳啟煌說。 在種植檳榔芋的前20多年,長汀檳榔芋一直以外銷鮮芋為主,這讓產業一直處于最原始最初級的階段,產業發展也為此承受了重重波折。“鮮芋銷售時間短,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于產業的可持續和擴大發展。”長汀縣農業局副局長林翠強介紹。 實現檳榔芋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成了長汀的當務之急。為此,長汀組織企業到外地考察,通過“6·18”“9·18”等開展洽談對接。短短幾年,全縣檳榔芋加工企業發展到10多家,年加工檳榔芋母芋1.2萬噸,主要加工芋塊、芋條、芋角等六大類30多個品種。 林翠強說,檳榔芋加工產品的出現,不僅解決了銷售時間短、市場波動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延伸了檳榔芋產業鏈,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加工產品與鮮芋相比,價格至少翻了兩倍”。眾多加工企業也提供了眾多崗位,直接促進當地就業。 與此同時,銷售網絡也初步形成,全縣從事檳榔芋銷售的人員200多人,鮮芋及其加工產品主要銷往廣東、上海、廈門、福州、港澳臺等地,還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同時,在每個銷售點均建設有固定網店,每年10萬噸的檳榔芋銷售一空,年銷售量100噸以上的營銷大戶有2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