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帶徒”啟動儀式現場(資料圖片) 東南網龍巖6月20日訊(記者 李凌生 馬悅 通訊員 李冬蓮 文/圖)2016年11月,龍巖市衛計委在福建省引進人才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引進北京醫療專家并在龍巖市首先啟動實施“師帶徒”活動,當地62名學員與北京名醫確立師徒關系。一年多來,龍巖將柔性引進醫療專家列入《中共龍巖市委關于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決定》的重點計劃,通過鼓勵本土醫療人才進京進修,邀請北京名醫來巖義診、授課等方式,不斷豐富和發展“師帶徒”活動內容,在推動高端醫療資源下沉,為基層醫療衛生健康事業培養學科帶頭人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 人才缺乏 “師帶徒”模式啟動 6月3日,83歲的董成長老人在老伴的攙扶下來到汀州醫院。董成長是長汀縣新橋鎮新橋村人,兩個兒子都已相繼離世,孫子在廈門當搬運工。由于家貧,老人多年的白內障眼疾始終無法得到治療。這天,來自北京各大醫院的16名專家走進長汀開展“師帶徒”義診活動,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副院長亢澤峰與他的徒弟們免費為董成長成功進行了白內障手術。 徒弟跟隨導師參加義診,共同手術、跟班學習,這是龍巖市“師帶徒”醫療幫扶模式的重要內容。 35歲的黃燦星是龍巖人民醫院新生兒科的醫生,見到記者時,他剛熬了一個通宵從病房趕過來。“兒科醫生太缺了,這是龍巖各大醫院的普遍情況。”黃燦星告訴記者,該院目前有10多名兒科醫生,這在龍巖當地醫院中算是較多的了,“一些縣級醫院都只有個位數,鄉鎮衛生所就更少了”。 對此,連城縣醫院院長董書君也有同感,“我們招來的醫生都不是‘211’‘985’院校畢業的,人家也不愿意來縣級醫院,所以目前只能解決用人的問題,特別是學科帶頭人非常緊缺”。通過保民生、補短板,近年來龍巖的醫療健康事業得到長足進展,但依然面臨著一些現實難題,其中人才成為重要制約因素。 與沿海城市相比,龍巖在吸引高級醫療人才入駐方面優勢并不明顯,于是,培養和提升本土人才成為現實的選擇。針對現狀,龍巖市緊緊抓住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契機,從傳統的“徒弟拜師父,師父帶徒弟”中汲取經驗,提出開展醫療“師帶徒”精準幫扶活動的建議,這一方案很快得到中央、省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2016年11月30日,北京高層次醫療專家到龍巖開展“師帶徒”醫療幫扶活動在人民大會堂啟動,來自北京三甲醫院的21位專家與62位龍巖醫務骨干現場舉行拜師儀式,這標志著“師帶徒”幫扶模式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師帶徒”專家到龍巖開展義診活動。(龍巖市衛計委供圖) 巖醫進京 感受大醫風范 師徒關系建立以后,龍巖市相關部門不僅經常創造條件,通過邀請專家來巖義診、開座談會等方式讓學員與“師父”面對面交流,還直接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學員前往北京進入專家所在醫院進行脫產跟班學習,從而最大限度提升教學效果。 “我們之前學的教科書很多都是她主編的。”對于畢業于福建醫科大學的黃燦星來說,現任北京兒童醫院副院長的兒科腎病內科專家沈穎曾經是“偶像”般的存在,而得益于“師帶徒”幫扶活動,她不僅成為自己的老師,而且在進京進修中還得到她手把手地教授,這讓他感到非常自豪。 “工作的時候非常嚴謹,平日里很慈祥。”談到自己的師父,黃燦星坦言第一次見面時有些緊張與激動,而后才發現生活中的她像母親一般慈祥。“剛到北京的時候,還幫我聯系住宿的地方。”在脫產進修的1年里,除了春節,黃燦星沒有回過一次龍巖,為此妻子和孩子還專程來到北京看望他。他說,大醫院先進的醫療理念和完善的學科體系讓他大開眼界,“這樣的學習機會非常難得,必須好好珍惜”。 1987年出生的沈振梁是龍巖市第二醫院急診科醫生,是“師帶徒”幫扶活動中年紀最輕的學員,他的老師是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朱華棟教授。“很多儀器和用藥知識,以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經過這次學習明白了很多。”在沈振梁看來,三個月的北京之行最大的收獲除了理論基礎知識得到很大充實,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老師高尚的醫德醫風,讓他的學醫態度更加端正。他回憶道,一次跟著老師查房時,發現老師親自為患者吸痰,這讓他感到很震驚。“以前覺得這些基礎工作應該是護士做的,沒想到這么大的專家還親自做!”沈振梁說,老師不僅常常教導,而且用行動告訴學員們,“對待患者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并不是一句掛在嘴邊的空話。 學以致用 提升診療水平 “師帶徒”活動不僅為龍巖構建本土高層次醫療人才體系提供了條件,一些學員還將進修所學運用于實際工作,直接造福患者。對此,沈振梁深有感觸。 從北京進修回來不久,沈振梁就遇到一位高血脂患者。“甘油三酯指標超正常值6倍,血液甚至有點泛白。”沈振梁說,如果不及時治療,患者將誘發胰腺炎、血管硬化等病癥,而按照以往,他們只能采用血漿置換的方式進行治療,然而,這種的療法具有明顯的缺陷,“大量輸血會有很多不良反應,而且費用非常高昂”。后來,沈振梁將進修所學的胰島素強化降脂治療方法用于臨床,使患者極高的血脂在10小時內降至正常范圍,“包括藥費總共才花了200多元”。 龍巖市第一醫院骨科醫生陳東峰,在“師帶徒”活動中師從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林劍浩,在進修回來之后,已經能夠獨立開展半髖關節置換、肩關節肩袖損傷修補等重要手術。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師帶徒’項目,從活動開始就專門撥出600多萬元資金給予支持。”龍巖市衛計委人事科科長羅初旺說,“師帶徒”活動是一項長期的項目,目前還存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未制定出臺相應的激勵及約束機制等問題。下一步,龍巖市衛計委將適時組織召開“師帶徒”工作推進會制定出臺激勵措施,對學員的合理要求給予支持,把“師帶徒”學員與普通進修醫生區別開來,根據工作量,在獎金福利上給予傾斜,給予學員更多經費的保障,通過落實相關待遇確保“師帶徒”活動真正取得實效。 為“師帶徒”名醫培養模式點贊 記者 馬悅 采訪龍巖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邱德勝時,他說:“教育是拯救人的心靈,醫療是拯救人的身體。”邱德勝這般闡述醫療的重要性,讓筆者印象深刻。 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現象。一方面,大城市有更好的待遇、更廣闊的空間吸引著更優秀的人才聚集;另一方面,大城市有更大的接診量,醫治案例更多,醫生的經驗積累也更快、更豐富,所以大城市也更能培養出優秀的醫療工作者。然而,小城市醫療資源匱乏,既難以吸引拔尖醫療工作者前來,又難以培養出當地的高水平醫療人才,久而久之,就會陷入引不來人才、留不住人才、培養不出人才的怪圈。 實際上,許多發達國家也面臨著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但對于需求巨大的我國而言,即便是分級診療,就現有的醫療資源而言,恐怕也很難完全滿足實際需求。 近些年來,產業升級的融合方式唯恐“+”之不新。醫療水平升級,敢問路在何方?早些年除了網上問診、網上掛號之外,也較少見到新的突破。服務的升級是浮,診療水平是水,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歸根結底,診治水平的提升才是醫療水平提升的關鍵所在。而針對實際面臨的問題,龍巖市給出了“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思維,用傳統的“師帶徒”培養方式培養醫療人才,讓人拍案叫好。 將廣泛存在于戲曲、傳統手工藝傳承方式的“師徒制”跨界引入醫療行業,正是這種創新的難能可貴之處。這種模式不只在醫療行業可行,在別的行業亦或有所可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