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廣州5月11日電 (記者 程景偉)廣東省社會科學院11日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該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三大核心優勢,包括“三面環山,三江匯聚”、面向太平洋、輻射泛珠三角,在世界四大灣區中擁有最大腹地的區位優勢;航運發達、體系完備、創新能力強、總部效應突出的產業優勢;“一國兩制、三關稅區”多元格局的制度優勢。 廣東社科院研究員、該報告執行主編羅繁明稱,報告分為合作創新篇、一帶一路篇、改革動力篇等七個篇章,是目前中國首部全面深度剖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研究報告。 該報告指出,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之和約合1.4萬億美元,超過俄羅斯,與韓國相當;2017年GDP進一步增長,約合1.6萬億美元,且經濟增長由工業拉動向服務業拉動轉變。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土地面積約5.65萬平方公里,比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的面積總和還大;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集聚的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人力資源豐富,人口年齡結構較輕,勞動力人口比重高,更有發展活力和后勁。 報告認為,廣東自貿區前海蛇口、橫琴、南沙三大片區和港澳全面對接,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亮點。自貿區驅動的灣區區域協作,將有利于設計更多的合作接口和平臺,使得粵港澳三地從優勢互補轉向優勢整合、從各展所長到協同共進、從各有精彩到繁榮共造。 該報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顯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國際自由貿易港雛形,未來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巨型門戶樞紐和世界級經濟平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但是,目前在國際化水平、城市功能、產業結構、產業分工、地區間深度融合、整體優勢發揮、人居環境質量等方面仍與世界三大灣區存在較大差距。 報告建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強化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深入做強優勢產業,補足戰略性現代產業短板,形成“9+2”的全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建立系統化、分層次的人才引進機制和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適應的人才培養、科研攻關體系;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核心城市作為支撐,帶動土地、產業鏈、生產率等要素的空間布局優化,綜合帶動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打造粵港澳自由貿易港,通過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帶動高端資源“引進來”,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走出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