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一甲土樓休閑度假村一角 賴秋玲 攝 東南網龍巖4月18日訊(記者 闕小琴 通訊員 蘇冠生 劉永良)2017年以來,永定區文旅產業強勢發力,全區旅游人數達到759萬人次、同比增長24%,實現旅游總收入74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鄉村旅游遍地開花,2017年全區累計發展各類農家樂旅游村(點)91個,農家樂從業人員6100人,接待游客152萬人次,同比增長67.35%;營業收入9500萬元,同比增長68%。 在推進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永定區通過引導創建旅游扶貧試點村、重點村,促成旅游企業和旅游扶貧重點村進行結對幫扶;通過培育和發展一批開發建設水平高、精準扶貧機制實、經營管理發展好、示范帶動效果強的旅游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將鄉村旅游好風景,轉化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好光景。 山里土樓“活”了,貧困戶好就業 近年來,永定區旅發委通過向上爭取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及省級旅游專項資金,促成6個旅游企業分別與該區8個旅游扶貧重點村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書,企業通過安排勞動力就業、輸送客源、扶貧濟困、產業帶動等方式對貧困戶進行扶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日前,記者走進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池牛崗自然村,這里碧桃、杜鵑、三角梅等花開正旺,處處一片生機,而貧困戶謝萬讓正拿著水管,忙著給成片的花木澆水。 “我主要管理苗木,一天澆一次水,同時還養一些蜜蜂,這些活都是我能干的。”謝萬讓家里有4口人,父親80多歲,常年生病,兩個小孩都在讀書,而自己因為身體原因干不了重活。他說,多虧了永定土樓初溪池牛崗山寨觀光休閑有限公司給他提供了工作崗位,讓他有了穩定的收入。“這里干活一天有120元的收入,一個月可以干10多天,我在家里還養了30多箱蜜蜂,產的蜜公司老板會幫我賣。”謝萬讓說道。 永定土樓初溪池牛崗山寨觀光休閑有限公司由當地村民曾慶和與曾慶鏡兩兄弟共同成立。曾慶鏡告訴記者,此前他們兄弟在外面發展苗木種植,近年來,池牛崗自然村的村民陸續外遷,這里逐漸成為“空殼村”。2014年,他們將種植基地搬回到村里,現今種植苗木100多畝,不僅扮靚了山村,更讓村子成為游客休閑觀光的目的地,昔日寂靜的鄉村也因此恢復了活力。同時,當地以及周邊村落的11戶貧困戶在這里找到了工作。“這里就像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發展鄉村旅游前景不錯,接下去,裝修民宿還需要不少工人,我們將優先考慮讓貧困戶來幫忙。”曾慶鏡說道。 下洋鎮富川村緊靠中川古村落·虎豹別墅,距離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永定景區民俗文化村25公里,距離初溪土樓群1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2015年,該村被列入“國家旅游扶貧重點名村”。過去,該村豐富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直到2010年,村民胡軍在外事業有成之后,秉著對家鄉發展及貧困鄉親的掛念,萌生了將家鄉打造成為旅游度假村的想法,經過一年的學習考察,胡軍在家鄉成立了龍巖市永定區富川一甲土樓休閑農家樂有限公司,不僅讓屹立200多年的水源樓重新煥發了生機,還將水源樓一帶打造成為富川一甲土樓休閑度假村,成為省內外游客青睞的度假勝地。在胡軍的帶動下,村里34戶貧困戶找到了謀生的出路。“這些貧困戶大部分加入了水果種植合作社。合作社引導他們種植水果,還有部分在農家樂和屠宰場工作,現在已經有32戶脫貧。”胡軍說道。 村里人氣“旺”了,貧困戶能增收 高東村地處永定區高頭鄉的東部,是高頭鄉第一大建制村。該村文化底蘊深厚,村內有土樓75座,其中異型樓7座,樓齡有的達480年以上,距離“福建土樓王”承啟樓1.3公里,30公里半徑內分布著高北土樓群、南靖土樓、云水謠等知名景區,旅游資源獨特。2014年,該村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2016年被列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如何利用優勢資源實現脫貧? 以村部至小學“一溪兩岸”為主線,以異型土樓、疊水攔河壩、休閑沿河步道、景觀休憩廊橋、客家文化長廊等項目為建設重點,打造一條具有濃郁客家特色的土樓休閑景觀帶,建設停車場、觀景臺、旅游廁所……近年來,該村以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和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為首要任務,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讓村里人氣了旺了,也讓貧困戶找到了增收的新路徑。 貧困戶江建炎原來在外打工,2013年因為患上了尿毒癥,不得不回到村里。加之其妻身體也不好,家中還有兩位老人、兩個小孩,日子越過越緊張。“剛回村的時候,村里旅游沒有發展起來,我又干不了重活,只能待業在家。近年來,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村干部就找到我,讓我在村里擺攤,還給我提供了一個免費攤位,月收入平均可以增加1200元。”江建炎向記者說道。 高東村黨支部書記江天洪告訴記者,當下平均每天有200多名游客來到村里體驗鄉村旅游,而通過收取保潔費,2017年村集體收入增加了20萬余元。“我們將其中一部分資金拿出來為貧困戶制作了‘旅游扶貧攤點’,讓貧困戶能夠自力更生。”江天洪說道。 “村里分給我的攤位比較好,太陽大的時候可以遮陽,下雨的時候可以擋雨。”林秋香也是村里的貧困戶,她說,自己邊種茶,邊擺攤,現今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賣春茶預計可以增加3萬元收入,空閑時間擺攤平均每個月還可以增加1500元收入,只要肯吃苦,脫貧沒問題”。 高東村共有貧困戶45戶133人。除了鼓勵他們擺攤,該村還針對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地給予幫扶。“村里鄉村旅游逐漸發展起來了,飲食業也跟著發展,我們就把大部分貧困戶推薦到飯店打工,并引導一部分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百香果大部分也是銷售給游客,效果都還不錯。”江天洪說道。 近年來,永定區旅發委還大力扶持該區8個“旅游扶貧重點村”依托本村資源開發建設田園綜合體、度假鄉村、休閑農莊等,以達到旅游扶貧的目的。截至2017年底,全區8個“旅游扶貧重點村”實現旅游收入共965萬元,同比增長39%。 記者手記 脫貧攻堅,須用對“催化劑” 貧困戶能否真脫貧,筆者認為,“催化劑”的選用很關鍵。“催化劑”用得好,貧困戶不僅能夠脫貧,還能搭上致富的快車道。只是當下,不少幫扶者對于如何幫扶貧困戶依然顯得比較迷茫,或者將“扶貧”的理解局限于送點幫扶金,送點柴米油鹽等方式,這值得深思。 在推動貧困戶脫貧的過程中,幫扶者首先應思考清楚貧困戶處于何種現狀,再根據現狀選擇適宜的“催化劑”,這對于貧困戶“加速”脫貧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高頭鄉高東村給貧困戶林秋香提供“旅游扶貧攤點”,就可以理解為一劑合適的“催化劑”。因為對于林秋香而言,她已經發展茶葉種植,這要求她有時間打理茶樹,同時,她還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這要求她要有比較靈活的工作時間。如果讓林秋香去工廠打工,她或許就無法兼顧其他,而村里鄉村旅游形勢好,給她一個攤點,不僅增加了她的收入,更讓她能夠照顧孩子、打理茶樹,可謂一舉多得。(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闕小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