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頌中華”系列專題報道之五 東南網3月27日訊(本網記者 繆志濤 文/圖) 范大富(右)正在修坯 由盛及衰 建盞斷層近800年 在陶瓷界有一個說法,“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講的便是建盞。 建盞在宋代為皇家點茶斗茶的御用器具,尤其兔毫盞,釉色黑,毫毛長,為上佳茶具,宋徽宗對它不吝贊譽:“兔毫連盞烹云液,能解紅顏入醉鄉。”意為用兔毫建盞烹茶,香云繚繞,能使在旁的美女都陶醉進入夢鄉。 到了元代,高層似乎對斗茶失去了興趣,建盞開始走下坡路。明代時,建盞幾乎走向消逝。燒制工藝慢慢失傳,造成建盞文化近800年的歷史斷層。 1979年9月,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建陽瓷廠組成攻關小組,進行仿古建盞實驗。1981年5月,仿宋兔毫釉建盞通過專家鑒定,失傳的建窯建盞工藝重見天日。1999年,建窯遺址考古發掘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省十大考古發現。 閉門造車 面對機遇有市無貨 李細妹是建窯建盞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她燒制出的建盞“萬山可染”拍賣出2600萬高價。12年前,略懂建盞燒制技藝的她去青島賣建盞,不少當地人以為是喂禽畜的器具。“那時的心情現在還記得,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居然遭受這樣的待遇。”李細妹當即決心回建陽,專心“搗鼓”建盞。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讓建盞市場一下在全國范圍內火熱起來,各地經銷商蜂擁而至。可是,當時數量稀少的建盞大師們閉門造車,互不往來,根本滿足不了日益膨脹的市場需求。 李細妹坦言,當時懂建盞燒制的手工藝人屈指可數,保守的觀念讓他們捂著建盞燒制技藝不想外傳,包括李細妹自己。手工藝人之間幾乎零交流。 李細妹首位入室弟子范大富說:“我和李老師屬于門對門的關系,她才會教我,你去找別人根本沒用,連‘門’都進不去。”他很感慨,“我家就在建窯遺址水吉鎮后井村,感覺從小建盞就已經融入我的血液里了,覺得這么珍貴的遺產丟失了太可惜。” 走出方寸 建盞產業發生“窯變” 2014年10月,央視《尋寶》欄目走進建陽,這讓原本暗流涌現的建盞市場順勢而起,捂不住的市場和陷入瓶頸的工藝倒逼著建盞匠人,開始將手藝托底。 “不交流,建盞的產業是不可能做那么大的,只有互相交流,這個產業才會發生‘窯變’。你一個人埋頭做再多,思維也只會停留在最初的階段。”李細妹回憶起過往,顯得有些慚愧,“現在年輕人拿著作品來找我交流,我都會指導他們,互相學習嘛,畢竟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如今已是南平市建窯建盞十佳新秀的范大富算是小有成績,他也在考慮繼續帶徒弟,把這門技藝一傳十十傳百地散播開來。“不要把建盞當成一個產品來做,要把它當成一種文化來做,畢竟越多人做這個行業,越能宣傳建盞文化。”他說。 此時的建盞工藝,既有富含靈氣的手工技法,又有高產量的機器壓坯,從柴燒的多變,走向爐燒的穩定,正式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 以后建盞時代是什么樣,李細妹和范大富可能不知道。他們日復一日地揉捏與煅燒,賦予只只閃耀著光色的茶器斑點與紋路。建盞在爐火中碰撞,在茶沫里浸潤,在五指間搖晃,猶如被澆鑄了神秘的星空,正進行著不可預期的強烈曜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