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僑網3月9日電 據法國《歐洲時報》報道,列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海外僑胞、歐洲上海社團聯合會會長龔禮明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在經歷著巨大改變,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都應該乘著中國經濟轉型的東風發展自己,同時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2001年,中國的民營企業沙鋼集團整體收購了德國多特蒙德的鳳凰鋼廠,具650萬噸生產能力的長流程生產線從萊茵河運抵揚子江,被歐洲媒體譽為“歐洲戰后歷史上最大的工業搬遷”。此后沙鋼迅速躋身世界500強,并持續10年都保持著這一地位。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沙鋼所在地“成了全球首批感受中國崛起驚人力量之地”。 在這場跨國收購、工業搬遷和后期技術改造的過程中,一位德國僑胞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就是龔禮明,日前受邀列席中國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他格外關注在中國經濟轉型期如何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在他看來,這也是海外僑胞自身發展的需要。 1989年龔禮明離開上海來德國留學,之前他在上海市冶金工業局工作。此后他留在德國,但一直活躍在中德經貿合作的第一線。這在海外僑胞中比較常見,由于熟悉祖籍國和住在國的情況,他們往往在進出口貿易和招商引資發揮著特殊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華僑華人在招商引資、進出口貿易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龔禮明說。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升級的需求不斷增加。龔禮明的獨到之處在于他意識到海外華人也要主動轉型以更好地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同時也實現自身價值。“中國產業和企業尋求轉型發展,華僑華人從事原有的傳統的貿易,例如服裝、工藝品、百貨,包括傳統的鋼鐵行業,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龔禮明說。他認為,這就要求海外僑胞去思考,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繼續發揮獨特作用,“中國發展日新月異,中德合作取得豐碩成果,華僑華人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身在福中要知福,要抓住機遇。” 在中國經濟轉型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背景下,華僑華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國內產業的升級提供更多信息。比如,“德國中小企業很多。這些企業可能面臨轉型、資金鏈、市場銷售或者接班人等問題,但它們不可能登廣告賣掉,而是靠朋友介紹。很多華人開餐廳,來餐廳吃飯的就有不少企業老板。所以海外華人要借助自己的社會關系,把這些優秀的企業和產品介紹到中國。” 和龔禮明一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新僑民”多數通過留學出國,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提升,到20世紀9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專業人士群體,整體專業形象是“三師”(工程師、醫師、會計師)與“三家”(科學家、企業家、發明家),很大程度上扭轉了老僑民的“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形象。最近十年,這一趨勢仍在不斷深化。在龔禮明看來,這些海外人才在是中國發展的智力后援,可以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周睿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