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當人們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悅氛圍中時,家住詔安縣西潭鎮美營村的鐘碧慧早已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碌開來。 成串的甜椒掛滿枝頭,鮮艷而飽滿。鐘碧慧穿著小布鞋在壟間來回踱步,認真檢查著每一株的長勢情況。 “年前來‘收菜’的客人就一波接一波,今天一早又接到好多要求年后送貨的訂單。”看著地里蔬菜的生長速度和產量已經快趕不上市場需求了,這成了鐘碧慧在這個春節里“最幸福的煩惱”。 出生于1991年的鐘碧慧,已經有了五年的“農齡”。“大學畢業后,我就回到家鄉種菜,一直到現在。”當被問及為何會放棄大城市的金融工作而選擇回鄉務農時,有著“辣椒”脾性的她直爽地笑道:“不為啥,就是喜歡。喜歡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喜歡這些與泥土打交道的人們。我的父輩就是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的,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為這片土地做些什么。” 溫室大棚中,鐘碧慧向記者展示新技術種出的青椒。 回鄉后的鐘碧慧,很快便發現了大棚果蔬種植的發展前景。她說服了父親,在自家田里率先建起了溫室大棚,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護系統,并將地里原先種植的單一水稻,根據季節更替全部換種成了各式青椒。“布蘭妮”“陸帥”“紅英達”……凡是市場上備受歡迎的“熱門”椒類,都能在鐘碧慧家的蔬菜大棚里找到。由于產量高、品質好,鐘碧慧和她家的辣椒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 “咱們西潭是個平原鄉鎮,灌溉水大多來自于母親河東溪。水質土質都非常干凈,還富含長壽元素‘硒’。再加上蔬菜基地生產選用的都是優質抗病品種,施用的是有機肥和高效低毒無公害農藥,這樣標準化生產出的果蔬綠色安全,非常受大家歡迎。”鐘碧慧告訴我們,基地生產出的黃皮椒在市場上的售價已經達到8元/斤,比普通椒類價格貴了近一倍還供不應求,來自廣州、珠海及北京等地的部分客戶直接進行大額預訂,僅今年1月銷售旺季的銷售額就達數百萬元。 在“辣椒界”站穩腳跟后,鐘碧慧將目光瞄向了其他優質果蔬。貝貝南瓜、黃金百香果、臺灣黑珍珠蓮霧……隨著越來越多的“跨界”果蔬入駐,她的智能大棚面積也不斷擴展,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相繼誕生。如今,在碧水潺潺的東溪岸旁,鐘碧慧家的四千多畝溫室大棚綿延伸展,單體棚、連體棚、觀光棚等棟棟相連,十分壯觀。棚內瓜果飄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自己走對路是運氣,大家一起走好路才是福氣。”為了能讓鄉親們都走上致富路,鐘碧慧帶領果蔬合作社與嘉禾百利種苗有限公司等現代農業企業進行深入合作,依托“公司+合作社+基地”經營模式,實現市場、品牌、科技、基地、農戶共同參與,打造出集合種植、加工、銷售等多環節的產業鏈條,幫助廣大農戶解決低產、難銷、收入少等問題,帶動當地蔬菜產業成功轉型升級。 同時,鐘碧慧自掏腰包組建起種植技術服務中心,為當地農戶提供種子種苗供應、種植技術指導、農產品銷售信息等全方位服務,并參與承辦鄉鎮上的種植培訓班。在她的帶動下,全自動水肥一體滴灌系統等一批新技術新設備在全鄉得到推廣,極大地降低農業勞作強度的同時,還幫助了1000余位村民增加了收入,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難題。“現在大棚里幫忙,每月都能有2000多元收入,這個春節鐘丫頭還讓公司給我分了紅,日子啊真是越過越有盼頭。”81歲的陳玉珍由衷感嘆。 為了不斷提升自我,鐘碧慧去年主動參加了省農業廳主辦的新型職業農民課程培訓學習,并多次前往現代農業發展較為成熟的外省種植基地進行考察,將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帶回村里,通過“傳幫帶”幫助更多農民參與到農業知識普及和文化提升培訓中來。 “黨的十九大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業繼承人’,我們不僅要肚里有墨水,還得敢想敢拼敢創新。”鐘碧慧表示,新年她打算繼續嘗試種植更多更好的辣椒品種,還想在市場營銷、專利申請、品牌拓展等方面進行深入學習,“咱們得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徹底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形象,讓大家都知道,咱農民也能成為全能型綜合人才,在時代的舞臺上嶄露頭角。”鐘碧慧笑著說。(記者 蔡柳楠 通訊員 吳楠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