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強力推動下,醫改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強度大,基層存在部分指標制定不夠合理、按病種付費標準偏低、過度控費影響醫療服務水平、醫保目錄范圍太小、醫院管理水平不適應醫改工作發展等問題。為此,市政協委員朱忠壽建議: 1、調整醫改目標使之更加科學。為保證醫保基金的安全,醫改以“降費”為主要目的,但是醫療事業是個多方參與的綜合體,簡單地通過擠壓醫院的利益實現降費,必將改變醫院和醫生的行為模式,使矛盾的焦點從“看病貴”變成“不讓醫”。因此,應當完善醫改的目標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平衡各方的利益,讓醫療事業綜合體中的各主體共同受益,達成降費與提質的統一。 2、適當放慢進度,給基層足夠適應時間。利益調整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要把握節奏,給予原有的系統充分的時間進行消化吸收,一些醫改措施,可以先小范圍試驗,總結正反兩面的經驗后再大面積推開,避免造成全社會的不良反應。 3、充分調研,建立更加科學的指標體系。北京大學曾經花費十年時間開展了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課題調研,對我國南、北方及各不同流域的疾病費用進行統計,才得出相對科學的數據,并開發了軟件。相比之下,我們正在推進的406個按病種付費顯得倉促和粗糙,有待進一步深入調研,借鑒已有的研究結果,慎重制定各種考核指標和費用標準,并逐步過度到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方式,使之更加科學合理、符合診療規范和醫學規律。 4、補充商業保險,增加患者選擇性。建議允許患者選擇目錄外的藥品和耗材,按照目錄內的報銷標準享受基本醫保,超出部分由患者自付。同時,大力鼓勵和推進商業保險,通過商業保險來控制目錄外的醫療費用,彌補基本醫療保險的不足。這一做法在保證醫保基金安全的同時,又可以增加患者的選擇范圍,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推動醫療技術發展。 5、積極推動醫療管理體制的改革,解放醫院生產力。增加政府投入,確保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增加醫院管理的靈活性,編制和職稱由醫院自主管理,并向人事部門報備。強化以市屬三級綜合性醫院為核心的醫療集團建設,大力推進以縣級綜合性醫院為龍頭緊密型縣鄉村醫聯體的建設,打破行政管理區域限制,以資本為紐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沉淀。 (朱忠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