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2年12月21日,王起鹍(前排左三)陪同廈門市僑聯拜訪香港僑友。 王起鹍,男,緬甸歸僑,致公黨中央海外聯絡委員會委員、廈門市政協特邀研究員、致公黨廈門市委原副主委、廈門市僑聯原副主席。本文依據其口述整理。 在香港,有這么一群老人,他們曾經從南洋回歸祖國,后又移居香港,至今已40余年。如今,這些僑友們都已白發蒼蒼,但是,他們“愛國、愛港、愛鄉、愛僑”的那份赤子之心卻永恒不變…… 1997年6月蘇培祥夫婦(前左一)與香港集美僑校校友一起參加慶回歸公益金百萬行活動 建僑友之家 促進團結與互助 1982年2月,鄭光煌、許燦、王欽賢、王忠詩、古宣輝等一批僑友發起成立香港“僑友社”,成為香港僑界成立較早、面向基層的重要歸僑社團組織。同年,在鄧紀生、蘇培祥、葉聯意、陳長龍、林益謙、林秉雄等集美僑校與集美中學一批僑生的倡議下成立了“香港集美校友會”,校友們弘揚嘉庚精神,秉承“愛國、愛港、愛校”的宗旨,把曾經在集美學習、工作的成千上萬的僑生,團結在“華僑旗幟”陳嘉庚先生之下,成為具有“校友會”和“僑友社”雙重性質的特殊群體,至今香港僑友社與香港集美校友會同在一層樓里辦公與活動。僑友們邊“打工”邊參與社團活動,主動融入香港社會,至今走過了35年曲折和艱辛的歷程。 記得1983年10月21日,廈門舉行紀念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70周年慶典,我參與接待了剛成立不久的香港僑友社和香港集美校友會的鄭光煌、蘇培祥、陳長龍、陳順生、林益謙、陳訓榮、何仁發等僑友們。在歸來園舉行的陳嘉庚銅像揭幕典禮上,看到他們面對“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偉人的題詞,心底久久不能平靜,雖然他們都移居香港,但陳嘉庚的形象和思想一直留在他們的心中,在愛國主義精神感染下,香港僑友社和香港集美校友會成為廣納僑友的“歸僑之家”…… 現在,兩個社團都由成立初期的不足百人,發展到兩三千人。別看他們人數不多,但他們代表著香港的各個階層的歸僑僑眷,而且他們的身影和足跡遍及香港各界社團和各大專院校在香港的僑團組織,如1991年成立的香港緬華互助會,1993年成立的香港華僑華人總會,2004年成立的香港僑界社團聯會,以及相繼成立的印尼、越柬老、菲律賓等區域性社團組織。 2007年10月7日香港集美校友會在香港舉行首屆全球集美校友聯誼大會 “九七”的香港 赤子心靈的回歸 1997年11月24日,我以廈門市僑聯副主席的身份,在香港尖沙咀海城大酒樓參加“歡慶香港九七回歸祖國、慶祝香港集美僑校同學會成立八周年”的聯歡會。那天500多位嘉賓和校友,不分職位、貧富,不分僑居國和居住區域,大家歡聚一堂慶香港九七回歸、談香港未來前景。 我現在仍記得時任理事長、印尼歸僑葉聯意說的話。他說,希望校友們能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僑胞的愛國志氣,以赤子之心,本著對祖國、對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團結在港的歸僑僑眷,凝聚愛國、愛港、愛僑、愛鄉的力量,積極參與香港過渡時期的社會事務活動,投入神圣的回歸偉業之中,做一個對香港回歸祖國作出貢獻的支持者。 其實,移居香港的集美校友們,絕大多數是歸僑,曾在國內學習、生活和工作過,他們當中有的在祖國改革開放初期到大陸投資設廠、做生意,跟祖國建立了深厚的愛國情;有的僑友積極引導海外親友,發揮“內聯外引”的橋梁中,在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做了積極的作用。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后,到內地打工成為時髦的話題。有的僑友攜資金和技術到內地尋找拓展自己事業的舞臺,參與家鄉建設;有的僑友跟隨香港公司企業內遷而到內地打工;有的僑友受聘國外親友回內地打工;更有許多僑友,憑著自己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條件和“內地通”的特點,發揮自己“僑”的優勢,在來往香港和內地之間,為拓展自己的事業,為牽線搭橋,為家鄉經濟的發展而奔波。 2016年6月27日王起鹍與《香港僑愛基金有限公司》基金會董事長王欽賢僑友 融入香港,邁向未來,也就成為各僑友組織今后開展工作的目標。當年香港僑友社還提出:“未來美好的香港有待大家去創造,僑友社每一位成員作為香港市民的一份子,必須勇于站出來,去迎接新的挑戰!”這在當時,是代表了香港廣大歸僑僑眷的心聲。 回歸十周年 赤子同心為香港 香港回歸10年后的2007年,“愛香港,赤子心系祖國”已經在100多萬的香港歸僑僑眷、華人華僑心中開花結果,大大小小的100多個民間“僑友”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在香港迅速發展。這些僑團成立時間長短不一,歷史背景各異,但本著“互相尊重、共同促進”的原則,弘揚了他們創會宗旨,團結港區廣大僑胞和歸僑僑眷,在推介《基本法》、貫徹“一國兩制”、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推動兩岸和平統一以及支持內地經濟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可謂貢獻良多。 2007年,一些僑友雖已退休,但仍然熱衷于僑友的工作,而他們的子女成為建設繁榮香港的一代新人,并在父輩的影響下,慢慢地認識到,今天的香港,經濟能有這樣一個好的態勢,固然離不開香港自身的基礎和香港人自己的努力,但更離不開“一國兩制”的實施,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共攜手,為香港的繁榮”成為僑友們的共識。香港回歸10年,“一國兩制”變為現實,僑友們看到“一國兩制”在香港切實說到、做到了,深深體會到的不僅是“馬照跑,舞照跳,財照發”,而且回歸后更加切身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和驕傲。 2007年10月,在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集美校友匯聚到香港,參加由香港集美校友會主辦的首屆全球集美校友聯誼大會暨香港集美校友會成立25周年,同時舉辦“集美論壇”,為集美各校和海內外廣大集美校友,以及關心支持家鄉建設、陳嘉庚事業的各界人士提供了聯絡、交流、學習的機會。 銀發迎回歸 20年赤子見真情 2017年,20年前的僑友們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家了,大部分僑友退休后專心為社團和僑友們服務。特別近幾年來,香港的僑友們在各自的社團,積極配合、參與香港僑社聯會舉辦的一系列重大主題活動。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會長余國春出生于印尼,他親身見證香港回歸祖國后的變化。他告訴我,如果社會混亂,整個香港都會沉下去,如果社會不依法辦事,會令投資者擔憂,影響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福祉。香港集美校友會會長、印尼歸僑王欽賢則說,他們身為歸僑,深知“有強大的國家做后盾,才能更好地立足,所以要愛國。” 我聽到王欽賢僑友介紹說:近年來,在國僑辦開展針對海外華社的全球性“八項惠僑”政策的感召下,他和香港僑友社會長黃英來及一些僑界企業家自愿組織成立了“為僑服務、為基層僑服務、為貧僑服務”為宗旨的香港僑愛基金有限公司,并籌集了第一批善款港幣約500萬,更可喜的是,還有一批年輕的企業家也加入到基金會中參與公益。 王起鹍/口述 許丹/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