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艇在湄洲灣護航30萬噸超級油輪出港 東南網1月5日訊(記者 張立慶 通訊員 袁小亮)近年來,福建海洋經濟、石化經濟快速發展。隨著泉州泉港、漳州古雷、莆田秀嶼和福州江陰等一批石化基地陸續投產,福建省海上危化品船舶運輸量不斷增加,海上運輸而來的煤炭、原油、液化天然氣等能源為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據統計,2017年福建省沿海載運危險品船舶進出港達到16000多艘次,危險貨物吞吐量達到8100多萬噸。守護福建海上能源“動脈”的安全暢通、防治船舶污染海域,成為海事部門肩上的“千斤重擔”。 管理擴容增效能 三艘“巨無霸”同天進出湄洲灣 “湄洲灣船舶交通管理中心,這里是VLCC‘葛成山’輪,引航員已登輪,我輪申請進港”,“信息已收到,請關注你前方的LNG‘閩鷺’輪,注意安全”交管值班員回復到。2017年6月3日,VLCC(超大型原油船)“寶蓮”輪、“葛成山”輪以及LNG(液化天然氣)“閩鷺”輪同日靠離泊湄洲灣港。 “以前根本無法想象,三艘大型危險品船能夠同日進出湄洲灣”,來自泉州的高級引航員謝永奎說,“現在海事部門優化了交通組織方式,我們一天的引航量可以達到以前的二倍甚至更多。往大處說,保障了沿海居民用油用氣的供應;往小處講,航運企業得了實惠,所以要為海事點個贊”! 據了解,超大型原油船以及LNG液化天然氣由于船舶尺度長、貨物危險性高、操縱困難大等因素,在進出港時具有較強的危險性和排他性,對交通組織的要求極為苛刻。從安全性考慮,這類船舶進港時需對航道進行交通管制,其他船舶只能排隊,有時要多等一天甚至更久,船舶候港成本較高。泉州海事局船舶交管中心主任陳志民介紹,“在航道尚未實際擴容的前提下,我們進行‘管理擴容’,以安全為前提,科學優化通航組織方式,有效增加通航供給,便利港口運輸”。 近年來,福建海事局將煤電油氣等民生物資、工業原料的海上通道保障作為重點工作,在行政審批中開通“綠色通道”,在交通組織中將運輸民生物資的船舶放在優先位置,全力保障群眾生活需要。 海空聯動織法網 船舶外海排放污染物被“抓現行” 海事執法人員在油輪上檢查高壓水槍的設備使用情況 去年8月7日,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直升機“B-7345”進行空中巡航,在航經平潭東庠島附近海域時發現海面上有一條油跡帶。“B-7345”機組人員立即將情況通報福建海事局,并沿著油跡帶追蹤飛行、攝像取證,最終發現油跡來自正在航行中的“鵬遠”輪船艉。經福建海事局認真調查,非法排放含油污水“鵬遠”輪受到法律的嚴懲:該輪被罰款8萬元;當班的輪機長和機工受到違法記分的行政處罰,其中當班機工李某雄被扣留船員適任證書,短期內不允許在船舶上繼續工作。 平潭海事局執法人員對“鵬遠”輪船長就非法排污問題進行詢問筆錄 近年來,海事局強化船舶防污染檢查力度,嚴控船舶向水體排放污染物,將岸巡、海巡與空巡有力結合,巡查范圍由港內延伸到錨地,甚至船舶離岸較遠的區域,查處多起船舶違規排放污染物案件,有效震懾了船舶違規排放行為。同時,加大船舶排放大氣污染物的專項檢查,開展船舶燃油質量專項檢查,督促船舶使用清潔能源,為福建海空守護出一片“清新的藍、怡人的綠”。 平戰結合創機制 海上防污應急還需更多“安全鎖” 海巡艇對海上風電場進行巡航 去年底,兩岸最大石化產業合資合作項目——漳州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落地福建,項目預計總投資278.8億元。福建能源產業再次迎來蓬勃發展期,這也對海上能源通道的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了應對新挑戰,福建海事局從硬件、軟件兩個方面加強危化品應急能力建設:在泉州、廈門投資建設兩座國家溢油應急設備庫,福州設備庫也已通過立項;成立福建省海上危化品應急處置指揮中心,補齊了福建海上公共應急機制“安全版圖”。此外,沿海各地市海事部門每年組織專項防污染應急演練,通過模擬實戰提升船舶、防污企業和應急隊伍能力。 “隨著海運危險品吞吐量、船舶流量的持續增長,海上重大污染事故的風險也不斷上升,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我們有針對性地加強船舶防污染應急和防備能力建設,但防治船舶污染海域能力建設還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一起為海上能源通道加上更多的‘安全鎖’。”福建海事局危防處副處長陳武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