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規劃》以發展特色旅游業為切入點,帶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在《南平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5)》主要執筆人、省社科院研究員曲鴻亮看來,憑借梳理整合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以提升文化旅游定位高度為突破口,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是實現閩北文化創意產業崛起的最優路徑。 “《規劃》的布局理念為雙核驅動、五產并進、集群發展、示范全國。”曲鴻亮說,南平文化創意產業的重心是武夷新區和延平新城,依托這兩個核心點,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工藝美術、文化會展、文化傳媒和娛樂演藝五個產業領域,以此為抓手,走集群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把產業要素集中吸納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放大形成能夠前后銜接、上下游良性互動的產業鏈。 新時代開辟新征程,文化發展擔負著國家、民族牢固樹立文化自信的歷史性重任。“《規劃》立足南平實際,旨在在福建乃至全國形成自己的特色。把‘雙核’發動起來,將五個重點產業做大做強,《規劃》期內,南平文化創意產業在地區GDP的比重將超過5%,成為全市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曲鴻亮表示,依照《規劃》,南平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將突破250家,培育重點文化上市后備企業8家,新增2~3家文化上市企業。2017年至2025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25年,全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150億元。 “南平振興文化創意產業應該主攻在自身人文歷史領域有巨大優勢的文化旅游產業,以高速增長的旅游業帶動其他四大產業的發展。” 曲鴻亮認為,旅游發展除了傳統的自然風光游之外,更多的是要與人文結合。閩北人杰地靈,文化厚重,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的發源地,理學在南平發揚光大;南平十個縣(市、區)都是中央蘇區縣,作為適應當前新形勢下愛國文化教育和旅游產業相結合的一種旅游形式,紅色旅游得到蓬勃發展;從閩北的民風、民俗中都可以看出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共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南平在生態文化上優勢明顯。“古色、紅色、綠色,三色文化的結合促進閩北旅游業發展和品質的提升。旅游是南平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將占全市文創產業份額的半壁河山。” “文化旅游業產業鏈很長,涉及交通、服務業、農業、林業,不僅城鎮可以發展,結合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計劃,農村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保護好環境和生態,美麗鄉村建設也能夠水到渠成。文化旅游業還可以和體育、健康養老等產業互動,來往的客商多了,帶動旅游工藝品、旅游紀念品等工藝美術產業提升產品品質,打開銷路;同時為推進文化會展和娛樂演藝產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有諸如竹雕、傳統制紙工藝、雕版和活字木刻,閩北文化內涵深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要繼續開發新的領域,提升產品的文化含量。” 曲鴻亮說。 曲鴻亮表示,文創產業五大領域要發展好,南平還應盡早打造出特色文創園區,實現文化要素資源有序流動,打破縣域限制,構建以武夷山主體功能區為骨架、特色園區街區為脈絡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集聚效應和輻射功能,培育各行業的重點龍頭企業,用好項目推動文化內容的生產。“創意是文化產業的靈魂,我們根據《規劃》發展文創產業,還要用活機制,大力吸引高端創意人才、團隊,提升文化產業產品的品質,引領各領域實現集約化發展,進而推動南平未來在時尚設計、動漫等內容創意產業上取得新的突破。”(林奧 吳建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