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木屐穿過樓梯街/我和影子穿著木屐穿過歲月/我的足踝跟我的足踝說話/我說歲月是衣裳竹日子曬出芳香……”上環的樓梯街,在香港作家也斯的筆下如詩如畫;在路人眼中,也是尋味歷史故事和文化底蘊的好去處。 記者近日跟隨香港閱讀組織“新閱會”舉行的“足·印”樓梯文化導賞團,與數十位小朋友和家長一同漫步在上環舊區,穿越一條條特色樓梯和街道,探訪歷史古跡舊址,尋找昔日香港的足跡。 11月末的香港,一個明媚的上午,導賞團成員們來到了“樓梯之旅”的第一站——歌賦街,大家興奮地拍照留念。 文化企業“活現香港”負責人陳智遠是此次導賞團的講解老師,他腰間別著麥克風,手中拿著一冊厚厚的照片集,里面裝滿了這些街道的舊日照片。他不斷地將照片集打開,與現在的街景比對著,向人們展示并介紹街道的歷史和曾經在此發生過的故事。 “香港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便坐落于歌賦街,這家書院也是孫中山曾接受教育的地方。”陳智遠說,除此之外,它還是香港第一份由華人主理的報紙《循環日報》舊址所在地。 《循環日報》創辦于1874年,當時的發行網絡十分廣泛,除香港外,還包括上海、鎮江、漢口、澳門,更遠至日本、新加坡和美國等地。 在歌賦街中央,有一條小路,名為善慶街。它有一排長長的臺階,較為寬闊,鐵欄將樓梯分為左右兩邊,兩旁坐落著不少酒吧及餐廳。 據陳智遠介紹,這條街曾經招牌林立,不少店鋪聚集于此。“招牌藝術”可以說是香港的一個特色,頗為有趣。香港的三大招牌字形分別為隸書、楷書和魏碑體。從字形的應用轉變,便可對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百姓生活略知一二。 他舉例說,招牌的制作年份可由字形和字型粗略推斷,店鋪類型可由招牌外觀推斷出來。 從善慶街南端出發,沿荷里活道往東走,便可抵達位于鴨巴甸街的創意中心PMQ元創方。這里曾舉辦過一個樓梯繪畫藝術項目,邀請來自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在元創方兩座歷史建筑內美化了25道樓梯,為這個香港設計創意新地標注入了多元化的藝術元素,增添了個性色彩。 在元創方中庭附近的一層臺階上,藝術家們畫滿了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的鯉魚,魚兒仿佛在盛開的荷花旁游來游去,好不自在。 從元創方走出,到達城皇街。這條街道是一段山坡路,由南至北,起自半山區的堅道,大樓梯路經過士丹頓街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西面。城皇街是孫中山史跡徑的一部分。“它可能是孫中山一生中行走次數最多的臺階。美國公理會福音堂舊址和中央書院舊址便位于街道的兩端,分別是孫中山曾經居住和上學的地方。”陳智遠說。 由城皇街拾級而下,走到街巷盡頭,沿永利街向西行,便抵達頗具名氣的樓梯街。作為一級歷史建筑,它是一條以樓梯為主的街道,全長350米,于香港開埠初期的19世紀40年代興建,原本由花崗石鋪成,現在已被混凝土取代,還被更換了鐵欄。 繼續往西走,途經水池巷,到達旅程的最后一站——西街。陳智遠帶領人們參觀了“光華印務”活字印刷工作坊,它是香港僅存的兩家活字印刷鋪之一。店鋪的第二代傳人任偉生分享了他從事印刷業五十多年來的經歷和感悟,引得在場不少小朋友們躍躍欲試,想要體驗一番當印刷工人的樂趣。 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導賞活動在午間時分畫上了句號,“樓梯之旅”雖然結束了,但那縷“老香港”的味道卻飄溢而出,回味無窮。(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