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面清波蕩漾、碧光粼粼,岸上綠樹環繞、鳥語花香……記者近日走在永定區龍鳳社區河灘公園河堤岸上,一幅“美麗、流動、生態”的河道水網生動畫卷盡收眼底。居民老張把河道變化看在眼里,“自從有了‘河長’,河道垃圾有人清理了,河道面貌有了極大改觀,水質也得到明顯改善。” 清水永續,河湖長治。今年以來,隨著一項項工作部署落地,一項項創新舉措深入實施,“河長制”在永定生根發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步伐,實現綠色發展。 巧治: “微信治水”提高監督實效 近日,撫市鎮華豐村的“平安華豐”微信群收到一張轄區河道有垃圾殘留的照片。在收到照片的15分鐘內,正在巡查的河道專管員立即到現場對河道垃圾進行清理。 撫市鎮在通過“河長制”治理撫溪河流域中創新工作形式,借助“互聯網+隨手拍”進行有效監督,對17個村各配1名河道專管員,負責對應流域的河道衛生,由村支書擔任“河長”,每個村建有微信群,便于溝通和監督。 “每個人都是河道監督員,比如平時在休閑散步時發現河道有雜物,就可以拍照上傳到微信群,河道專管員會第一時間清理干凈。”華豐村村干部介紹說,“這樣不僅提高了村民維護河道衛生的自覺意識,也能讓河道保潔常態化。” “群眾直接掃碼關注并實時發送河道保潔、水域占用、漁業漁政等河道管理方面的問題到河長制公眾號,增加社會監督的參與度和透明度,提高監督的直觀性和有效性,也提高了相關部門問題處理整改的效率,形成‘治水不旁觀,人人在行動’的良好社會氛圍,有效助推了農村河流的生態文明建設。”該縣河長辦工作人員介紹,此舉措已在各鄉鎮得到推廣。 共治: 黨員+村民理事會發揮大作用 “綠色是永定發展的靚麗底色。”今年以來,永定區深入推進河長制安排部署,創新舉措,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效,境內河湖水環境質量也有明顯提升。 在河流管護過程中,該區涌現出一批有責任心的村干部和老黨員,他們見證過從前的青山綠水,他們對河流整治的愿望更加迫切。湖坑鎮南江村和南中村,一群在當地頗有威望的老同志自發的組織村民理事會,或以廟會的形式,充當村河長的“參謀團”,協助村河長開展河流管護工作,取得很好成效。為此,該區也在全區加以推廣,發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這場愛河護水的運動中。 同時,該區積極創建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在各個集鎮、村莊共投入20313個垃圾桶,231個垃圾池。部分鄉鎮按各自實際情況收取5-20元不等的衛生費,并制訂村規民約,簽訂“門前三包”承諾書,鼓勵村民參與衛生管理,確保“河上垃圾有上岸,岸上垃圾不下河”。 在新常態下,永定區更加注重以水生態文明為先導的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區、鄉、村三級聯動體系建設,實現全區上下聯管聯治,堅持全域治理、發動全民共建、建立長效機制,推進“河長制”工作全面有效落實,取得了水清岸綠的治理成果:全區26個水質考核斷面中,至今年9月份達Ⅲ類及以上水質標準的有24個,占92.3%。(記者 曾燕福 通訊員 廖素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