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尤溪全域旅游發展業態和模式不斷豐富。圖為梅仙鎮的高春山莊“潑水節”成為旅游新亮點。 一片藥材成就一個“藥鄉” 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通訊員 邱慧敏 嚴士冬 8月16日,天氣晴好。位于尤溪縣八字橋鄉洪牌村和尚垅的太子參種植基地里,套種的中草藥材、花果樹木長勢喜人,隨處可見的瓜果長廊等文化小創意,更讓人游興滿滿。 誰能想到,這里5年前還是一片荒山。2013年,王而榮來到八字橋鄉,發現這個高海拔山區,生態優良,適合中藥材種植,于是帶頭組建了尤溪縣山峰太子參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完成投資2800多萬元,建成中藥材種植基地2200多畝。 隨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王而榮著手升級自己的藥材基地。福建農林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等為基地提供了技術指導,除了太子參、朱砂根、黃精等5個主打品種外,還有120多種中藥材在這里種植示范推廣。 以中藥材種植為主,基地逐漸向“林下經濟 休閑養生游”一體化方向發展,套種了2.76萬株銀杏、3.5萬株紅豆杉、5600株桂花、63個品種的玫瑰等,并劃分出18個水果區,套種臺灣水蜜桃、櫻桃、百香果等。目前,該基地年可創產值900多萬元。 中藥材產業的發展,也給基地所在的洪牌、彭新等村帶來了變化。許多村民以土地分紅入股、土地租金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不少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利用“生態美,草藥豐富”優勢,王而榮不斷擴大發展外延。今年7月,他與廈門一家公司結成合作伙伴,計劃引資引智,再投入2800萬元,將基地打造成生態休閑養生產業園。 山峰太子參合作社的蛻變,正是八字橋鄉全域產業發展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八字橋鄉發展多種模式的中藥材經營主體,建立起千畝黃精基地、千畝太子參基地、千畝羅漢果基地等,成為遠近聞名的中藥材之鄉。鄉里結合尤溪縣提出的“我家在景區”發展目標,打造“一鄉一品”,做強特色農業,并圍繞產業發展與旅游深度融合做文章,推出藥膳飲食、養生包伴手禮等,著手完善各項旅游要素,把生態休閑、養生度假等緊密結合,實現“我家在景區,養生八字橋”的發展戰略。 改革亮點 福建日報記者 陳亮 整理 ●醫改 2012年來,三明醫改以公立醫院改革為切入點,市縣一體統籌推進醫藥、醫保、醫療“三醫聯動”,市、縣、鄉、村“四級聯推”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充分肯定,“三醫聯動”“兩票制”等改革做法在全國推廣。 ●林改 2014年6月,三明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的實施意見》,新一輪林改啟動。2015年2月,成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后,三明在集體林地“三權分離”、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金融支持制度、林權流轉機制和制度等相關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創新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探索生態執法體制改革,全市法院、檢察院系統成立生態法庭、生態檢察處(科)。大田縣整合水利、國土、環保、林業、安監等部門行政處罰權,成立生態綜合執法局,為全省首創,并榮獲第四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開展環境信用評價,探索建立企業“紅黑榜”與信用評價并重管理工作機制,在全省率先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推進排污權交易,在全省率先出臺了《三明市儲備排污權管理和出讓辦法》;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涉重金屬、化工等高風險行業企業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生態環保領域的“三項改革”得到中央深改辦肯定。 ●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改革 以2014年12月被列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為契機,三明加快實施《福建省三明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扎實推進《三明市深化精準扶貧2015—2018行動計劃》,全面深化“348”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創新拓展“八種幫扶新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