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秀珍在教實踐隊員練習梅林戲基本技巧。 ●陳 靜 盧書銘 卓羽桑 文/圖 “出身上清溪,今年古來稀。有緣聚一起,活到百二七……”眼前這位老人說到動情處激動不已。 他,就是泰寧縣梅林戲劇團前團長兼黨支部書記黎秀珍。黎秀珍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傳承梅林戲長達57載,年過古稀,仍舊一腔熱血。 7月13日,記者同福州大學赴泰寧縣互聯網+旅游調研實踐隊一起來到黎秀珍辦公室,采訪了這位把一生獻給梅林戲的傳奇人物。 黎秀珍一生鐘情于梅林戲,“福建省專業劇團優秀團長”、“三明市專業劇團改革帶頭人”是人們對他的贊譽,“一朝梅林人,一生梅林魂”是對他最淋漓盡致的寫照。 泰寧梅林戲俗稱土戲、土京戲,是我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梅林戲“字多腔少,一洲百盡”,優美動人的唱腔和古樸粗獷的表演風格渾然一體,許多游客慕名前來觀賞。2006年5月,泰寧梅林戲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2月,黎秀珍被中國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寧梅林戲代表傳承人。 從“美猴王”到戲劇導演 1963年,黎秀珍拜師京劇名演員小二王桂卿,一心學習猴戲,很快就練出了滿身的“猴氣”,把美猴王演得活靈活現,當地老百姓送給“孫悟空”的美名,從此在家鄉名聲鵲起。幼年時,黎秀珍曾因家境貧寒交不起學費止步小學五年級,他勤學苦練,終于換來被推薦至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學習的機會,并考上了全國僅有的兩個導演名額之一。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努力是年輕人最不應該缺乏的品質。”談及年少時的經歷,黎秀珍感觸頗深。 實踐隊隊員們剛進入黎秀珍的辦公室時,他正在創作梅林戲音樂書籍。從書桌到書柜,從桌上到地上,辦公室里堆滿了大大小小的書籍和草稿,筆記無數。 黎秀珍告訴大家,他不用電腦,每一個靈感,每一個創作,都是他一筆一劃寫出來的;最忙的時候,早上下午各要出演兩場戲,晚上還要出演兩場戲,常年巡回演出,嗓子早就吃不消了。提起梅林戲的點點滴滴,黎秀珍的眼中總會閃爍著不一樣的光芒:“因為真的喜歡,所以絲毫不覺得累,反而樂在其中。” 臨退休時,黎秀珍受到邀請創作一部梅林戲音樂書籍,便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繼續奮戰在梅林戲第一線。黎老說:“活到老做到老,我會一直把梅林戲做到做不動為止。” 從“倒一”到“第一” 黎秀珍接手劇團前,劇團處于三明市倒一的地位,岌岌可危。接手后,黎秀珍當機立斷,采取一系列措施,將劇團分成兩隊,從847人中選出14人作為劇團培養人,獎金工資比例改變,成為當時三明市第一個改革的劇團。 黎秀珍的導演手法求新求巧,兒童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將劇本改編成話劇戲,符合青少年口味又極具教育意義,全年巡回演出270余場,觀眾數高達70余萬,好評如潮。 歷盡艱辛,熬過數百場演出的勞累,黎秀珍的汗水終于得到了回報,1992年,劇團參演全國“天下第一團”比賽,斬獲多項榮譽,終于從“倒一”翻身成“第一”。 說起梅林戲申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黎秀珍感嘆真是一波三折。當時由于客觀原因,通知申報的下發文件遲了一個月才到,周圍的人認為不可能申報成功,紛紛勸黎秀珍放棄,他頂著壓力聯合幾位省里的專家,耗時七天七夜幾乎不眠不休地準備申報材料,這才有了今天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寧梅林戲。 傳承創新,“國寶”唱新聲 梅林戲的現狀并不樂觀。黎秀珍皺著眉頭說:“梅林戲的傳承迫在眉睫。因為電視上看得到戲,游客們不必跑到這來觀看,梅林戲的演出越來越少了。巡回演出的出場費也過低,劇團經濟緊張,梅林戲陷入了生存困境。” 梅林戲因民俗而起,但絕不能只靠民俗生存,固步不前。黎秀珍認為:“梅林戲的傳承更需要創新,當務之急除了打造原生態梅林戲,更要掃除語言障礙,借鑒吸收其他劇種的表現手法,使觀眾在現場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體驗。” 于是,黎秀珍等老藝人在泰寧縣政府支持下,不斷創新突破,結合當下熱點編排了《張仁和》《上清溪》等特色劇目,與時代接軌,讓老傳統更“接地氣”,讓梅林戲煥發新光彩。 為響應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泰寧縣組建了梅林戲研究隊伍,開展諸多對老藝人嫡傳技藝搶救工作,聘請黎秀珍等專家編寫研究論著,并把梅林戲演出作為泰寧旅游的招牌大力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