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于內地高考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12日發榜。本屆共誕生6名“高考狀元”,這些“學霸”有哪些獨特的學習秘訣?他們的志向又是什么呢?讓我們逐一來揭開。
在接受采訪時,林莉雯坦言,對這次的成績感到喜出望外。她感謝父母照顧及鼓勵她輕松面對,教她“考得差不重要,知道哪里出錯,再去改進才最重要。”
林莉雯說,她自幼已被醫生職業吸引,因家人曾經患病,所以她立志在香港修讀醫科,運用醫學知識幫助別人。
?
蔡維澤的父母均任職教師,除學習出色外,他也是管弦樂團及籃球隊成員,也有參與野外越野活動,認為當中很有啟發,“這項活動沒有一條指定路徑,全憑自己決定該怎樣走,迷路時則要盡力糾正自己”。蔡維澤表示,自己從野外活動中學到要訂立目標的習慣,也培養了永不放棄的精神。
蔡維澤希望未來做一位醫生:“希望我的存在,幫到世界一點。”他透露,因為見到公立醫院輪候期長,令很多人得不到及時治療,又覺得不應因經濟條件而喪失看病的權利,期望為市民,尤其底層民眾的治療盡綿力。
?
圣保羅男女中學是今年唯一一次產生兩名狀元的學校,這兩人就是鄧惠慈和李朗軒。
鄧惠慈對成績感到意外。她說,父母沒有給予太大讀書壓力,只要求自己做人有目標。鄧惠慈打算讀醫科,談及讀醫原因,她說在中五時曾到醫院跟隨任職兒科醫生的學長實習一周,其間遇上1名約6歲的長期病患兒童,并主動陪伴他聊天及看電視,希望幫助他克服病魔;有關經歷令她體會到醫生的重要性,希望自己也能以專業醫學知識幫助病人。
李朗軒從小就對科學有濃厚興趣,也經學校課程接觸到醫院運作,他認為醫科能夠融入科學知識,如參與科研工作研制新藥物,能幫到有需要的人。提及自己的學習,他表示,父母沒給壓力,平日會自行溫習。
?
施奕昕是庇理羅士女子中學首名文憑試狀元。她透露,自己從來沒想到會成為狀元,她發榜前更緊張失眠,要跟同學聊電話減壓。她笑言,自己習慣在書桌上貼上“天道酬勤”、“不要放棄”等小字條鼓勵自己;而準備考試的沖刺階段,她每日更會溫習15個小時,每日早上7時起床但不熬夜,她希望以個人經歷勉勵其他考生:“有心不怕遲。”
施奕昕同樣想讀醫科。她表示,中學時曾參與醫院義工服務,見到醫生照顧病人,認為工作富挑戰可幫助病人,就立志從醫。
梁冠康表示,自己在中文口試時也曾經表現失準,連帶影響應試的信心,壓力特別大;考中英文科不同卷別期間更連續數天失眠,幸得父母諒解支持,安慰他“入(讀)邊科都沒所謂”,加上老師鼓勵及求醫調理身體,終成功克服難關,并獲得意料之外的佳績。
梁冠康的計劃是首選攻讀牙醫。
(根據新華社、香港《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報道綜合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