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特區政府運輸署公告,香港的士(出租車)月初起進行了價格調整。調整后,市區、新界和大嶼山出租車起步價增加2元(港幣,下同),首段跳表收費每跳增加0.1元,后段跳表收費則增加0.2元。調整后,香港九龍及港島地區出租車起步價由22元增至24元,新界地區及大嶼山調整后分別為20.5元及19元。此外,新標準規定,每件行李附加車費漲至6元。 服務能否水漲船高? 香港媒體報道說,這次價格調整總體加價幅度為8.6%到11%不等,的士業界對此普遍接受。車主不傾向加租,預計司機每月可多賺2000元。也有業者說,希望加價可吸引新人入行,改善長期“有車無人開”情況。香港市民則有所保留,不少人受訪時表示,加價后,可搭可不搭時會傾向不搭。 香港私家車稅費重,停車車位費用高,因此,的士出行是不少香港人除了公共交通以外的首選。目前,香港共有出租車1.8萬多輛,每天載客量約130萬人次,占香港公交日載客總量的12%左右。 在香港,打車不算便宜,除了行駛本身計費外,出租車根據情況還要加一些諸如電話叫車、過收費道路橋梁及隧道等附加費用。香港打車貴,是諸多因素合力的結果。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租用或購買的士牌照的費用。 據香港運輸署數據,1995年市區的士登記數字為15321部,此后只兩度增發過少量牌照。牌照供不應求,價格就會水漲船高,甚至在炒樓炒股之外,有炒牌照一說。根據4月份的最新數據,香港的士牌照價格是650萬元一個,讓人聞之咂舌。羊毛出在羊身上,牌照的錢,歸根結底還是要乘客變相埋單。 控牌照的優點顯而易見,規管嚴格,香港基本不存在“黑車”或由此帶來的宰客現象。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總起來說,香港的士服務也有不少爭議,經常被人吐槽。除了漲價,的士司機的服務質量更要跟上。 據《香港商報》報道,推動的士發展聯會自3月份起,開始在香港200部的士上安裝“司機服務評核系統”。聯會主席陳民強介紹,乘客可透過裝置按扭對司機服務評價,然后數據通過GPS系統傳送至中心。聯會每3個月統計數據,滿意度最高的好司機可獲獎品,滿意度低的司機將會有人跟進,若屢勸不改會被列入黑名單。 優步帶來鯰魚效應 可以看到,的士業界在迎接漲價的同時,也意識到了改進服務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近幾年優步等網約車沖擊所帶來的鯰魚效應。 優步登陸香港伊始,的士業者就頻頻透露出“狼來了”的危機感。但由于不合香港法律規定,加上缺乏第三方保險的保障,優步開步后雖然沒有止步,卻一直不溫不火。一方面是相關部門的嚴管,之前香港警方以涉嫌違反香港《道路交通條例》等法例為由,拘捕數名優步職員及司機;另一方面是優步針尖對麥芒,拘捕事件后在網上發起聯合署名,尋求市民支持,1天內就收到3.2萬名網民的聯署。 支持者認為,香港現行法例追不上科技進步,打壓創新。反對者則認為,優步屬于非法營運,擾亂市場秩序。的士業界自然是反對陣營的主力軍。但反對歸反對,對手的長處,為何不可以學以致用? 不少使用打車軟件的的士司機向香港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司機分會副主任勞士正反映,這些軟件確實能使他們更容易找到生意,減少空駛時間。只是當媒體在紅磡火車站外采訪時,卻無一司機承認。業內人士杜先生表示,在香港使用打車軟件面臨一定的法律風險,所以即使司機正在使用,為避麻煩不承認也屬正常。 3月中旬,又有香港5名優步司機被判有罪。但優步并沒有放棄,除了抗爭也在嘗試改變。比如,它與美國國際集團簽訂合約,從去年10月持續到今年9月30日,為香港優步乘客提供總價值1億元的第三方承保。有評論說,此舉將使其更接近它在香港合法化的目的。面對對手的鍥而不舍,居安思危跟上步伐,贏得更多客戶口碑,是的士業界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專營的士引發爭議 據香港《明報》報道,香港政府早前建議推出600輛優質專營的士,分3個專營權供業界競投。這些專營的士的預計起步價為32元到36元,相比一般市區的士調價后的24元更貴。除此之外,專營的士必須使用價格較高的私家車,至少支持一種電子支付方式,可以通過手機app叫車,提供Wi-Fi上網、手機充電等服務。 但政府推動優質的士專營權一事,在香港本地遭到激烈反對。因為這無疑動了傳統的士業者的奶酪。相關人士成立了“撤回的士專營權大聯盟”,發動數百部的士堵塞立法會和政府總部一帶停泊抗議。 大聯盟召集人吳坤成認為,現時逾1.8萬輛的士提供的服務已足夠,業界愿意接受監管,政府應該給機會讓現有業界服務升級,而非用600輛專營的士取而代之。 讓業界憂心的還有優步。雖然優步嘗試進入香港的路并不平坦,但有消息人士表示,東方不亮西方亮,優步同樣可以參與專營的士的競投。據香港業界粗略統計,專營權的進入門檻比較高,第一筆投資金額至少超過億元,不少本地車行根本無力承受。有港媒援引業界人士的話表示,內地“滴滴出行”也有意競爭專營權,借機進入香港市場。 這一議題已經在香港討論發酵。有人認為此舉是引狼入室,萬萬不可。也有人駁斥,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只要是合法資金都應該來去自如,不能因為香港自己的經濟沒有搞好就畫地為牢。至于普通香港民眾,似乎并沒完全反對。他們對香港的士服務一直有詬病,對借壟斷炒作車牌價格早有不滿。 如此看來,香港現有的士服務確實存在痛點。在多方博弈之下,如何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實現利益共贏,是一門超越服務業本身的藝術。(任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