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道,臺灣每年有近六成交通事故發生在交叉路口,大部分是路人搶紅燈、黃燈造成。臺當局交通部門負責人近日指出,今年將啟動“智慧路口安全計劃”,通過偵測及感應設施提前警示路人,提升路口安全。 不僅是臺灣,其實大多城市都面臨各種交通問題,包括闖紅燈、酒駕、擁堵等等。對于這些頑疾,人多路窄的香港有自己的高招,香港街頭的行人都很遵守紅綠燈規則,道路也鮮有“堵死”的情況。 加大處罰力度 香港的交通規定比較嚴格,且違規的處罰力度很大。 根據香港的交通法規,不遵守交警或交通燈指示,不使用斑馬線過馬路,均為違法。如果15米范圍內有人行橫道、天橋、地下通道,行人過馬路必須使用這些設施,否則即為違法。路邊圍欄和中央分帶道不允許穿過或翻越。任何人違反道路交通條例內的有關行人違例事項,最高可被罰款2000港元。 香港車禍死亡數字的頂峰是在車輛數量大增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車禍死亡數字的最高紀錄發生在1973年。此后,香港對于酒駕等違法行為的規定日趨嚴格。例如進一步降低法定酒精濃度、授權警方對司機進行隨機呼氣測試、大幅上調司機酒駕違法后吊銷駕照的時間期限。 任何駕駛者如被發現體內酒精含量超過法定限度,將會被起訴。最高可被判處監禁3年,罰款25000元港幣,并強制修習駕駛改進課程,記10分違例駕駛記分,還要依輕重程度處以不同期限的吊銷駕照。如果危險駕駛引致他人死亡,最高刑罰是入獄10年。 完善基礎設施 香港交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為數眾多的地下通道、天橋可以成功實現人車分離。多數天橋不僅彼此相連,還與臨近的寫字樓、購物中心或居民樓連通,提高了行人的出行速度,也降低了出行危險。香港在繁忙的路口會細化紅綠燈設置,在馬路中央隔離帶設置小島形的緩沖區域,行人無法及時通過馬路時可以短暫逗留。 為了對付不守規則的馬路“跨欄高手”,香港改善了交通圍欄的設計,中間加了不少垂直鐵條,鐵條間的距離不超過20厘米,即使小孩也無法穿過。新的圍欄還把中間的橫枝拿走,路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方便地踏著“跨欄”。 交通燈位置不清晰的路口、較多行人橫過馬路的路段等容易導致交通意外的地點,都被運輸署稱坐“交通黑點”。針對分布全港不同地區的交通黑點,運輸署會改善道路設施,逐一消除隱患。比如在信號燈模糊的路口,加大信號燈頭,在橫穿馬路多發路段,加設圍欄。 控制私家車數量 車輛數目的增長是導致交通擠塞的主要原因。因此,香港特區政府致力于進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網絡,降低市民對私家車的出行依賴。 香港用高額的用車成本有效限制車輛的總數,使每輛車獲得較多的道路資源,包括提高私家車的首次登記稅和牌照年費、收緊環保汽油私家車的認可標準,以及提高柴油私家車的“燃料征費”等。 例如,首次登記,價格超過30萬的車輛,高于30萬的部分需繳納高達100%的稅費。在香港購買裸車的價格比較便宜,但供養一輛私家車的費用卻極其高昂。 在香港市中心繁忙地區的停車場,每小時停車費超過30-40港幣。即使只在周末使用私家車,每個月的停車、汽油、保養等支出,往往也高達5000港幣以上。 私家用車減少改變了人們的出行習慣,而地鐵、巴士、小巴、船舶等構成的香港公共交通網密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們的出行要求。為了便利市民搭乘公共交通,大型購物中心或高級寫字樓下方一般就是公交總站或行人天橋,而大多地鐵站則直通商場或寫字樓。完善的交通網絡,彌補了人們減少使用私家車帶來的不便。 加強宣傳關懷 香港重視對交通安全的宣傳教育。特區政府下屬的道路安全議會每年會進行多次宣傳活動,包括舉辦道路安全講座、擺放宣傳展板、分發宣傳單、播放安全宣傳短片。警方制作的宣傳單不僅列出各種違反交通法例的行為,還用紅色大字寫明會受到的處罰,起到警示作用。 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提醒注意交通安全的標志。過路口時,地上畫有箭頭,提醒路人“往左看”或“往右看”;乘出租車時,副駕駛位置上有一個醒目標志——“乘客不帶安全帶可被罰款”。即使坐在后排,出租車司機也會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帶。乘坐公共汽車也有類似的規定。 鑒于不少交通事故起因是駕駛員身體健康出現問題,香港運輸署還和醫院合作,為商用車司機提供免費健康測試及指導。流動醫療車會派駐全港不同地方,車廂內設有各種體檢設備,為司機量體重、血壓;也有注冊中醫師為司機評估身體狀況。一般司機都會因長時間工作,導致運動不足,醫療車會跟蹤關注個別司機的情況,定期發送手機短信,為司機提供健康資訊。(孫楠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