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縣是全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中,這個縣認真落實“348”扶貧工作機制,大膽破舊立新,轉變精準扶貧方式,拿出“百計千方”,通過發揮產業優勢扶貧,推廣“量化折股”試點,抓好“村企共建”示范等方式,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目前,一場“精準扶貧”攻堅戰正在閩江源頭打響。去年,全縣共有806戶2420人順利脫貧,占貧困人口的45%。 發揮產業優勢扶貧 春節前,建寧縣溪口鎮半元村貧困戶蘇雪英盤點一年的收入,臉上露出了笑容:去年,她種的8畝雜交水稻制種,獲得了2萬多元的毛收入。 蘇雪英是村里的貧困戶,幾年前丈夫生病,欠下10多萬元的外債。丈夫去世后,她獨自一人撫養12歲的兒子,日子過得很艱難。 這樣的貧困戶如何脫貧?村里安排種子經紀人丁紹文對她進行幫扶,幫助她發展雜交水稻制種。在種業公司的幫助下,蘇雪英制種所需要的種子、化肥、農藥都可以先賒欠。她家勞力不足,丁紹文又聯系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育苗、機耕、機防、機收、機烘等方面實行全程機械化作業,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貧困戶還能在價格上獲得20%的優惠。 在建寧縣,像蘇雪英這樣通過發展蓮業、種業、果業等短平快項目,增加收入的貧困戶還有很多。 對缺資金的貧困戶,縣里設立了1200萬元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為貧困戶或帶動貧困戶的新型經營主體擔保貸款,近年來共發放扶貧貸款8000多萬元。同時出臺各類資金獎補政策,僅去年就為貧困戶發放產業獎補資金300多萬元。 對缺技術的貧困戶,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對貧困戶實行免費培訓、免費食宿、免費技能鑒定,優先提供貸款貼息補助等政策,已培訓貧困人口近3000人次。同時,1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縣1800多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 對缺勞力的貧困戶,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在全程機械化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優惠。閩贛省際農機植保服務中心每年為全縣貧困戶提供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等綜合服務,帶動全縣430戶1350個貧困人口實現增產增收。 近年來,建寧縣全力打造蓮業、種業、果蔬、林業、煙葉、旅游、電商等七個重點扶貧產業,拿出4000萬元,重點投向蓮、種、果等農業產業化和扶貧開發重點項目建設。去年,從事蓮業、種業、果業的貧困戶占全縣貧困戶的72.8%,9個貧困村發展鄉村旅游,電商產業覆蓋51個村,每個貧困戶都有兩個以上增收項目,實現了產業幫扶全覆蓋。 創新扶貧增收模式 卸下外殼,打開防護罩,往齒輪上注入潤滑油……在里心鎮精準農機專業合作社內,貧困戶葉華忠正在給農業機械做保養。 “農閑時候,我就在這里打零工,補貼家用。”葉華忠說。其實,葉華忠還有個身份,他是這家專業合作社的股東。 葉華忠是代家村的貧困戶,他和妻子在家務農,收入微薄。前年鎮里實行扶貧資金“量化折股”試點后,他成為每年可以領取固定分紅的股東。 2015年底,里心鎮將上級下撥的10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又動員周邊7個貧困村自籌35萬元,入股經濟效益較好的里心鎮精準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每年上繳27萬元利潤用于出資村和貧困戶分紅,其中60%收益用于幫扶貧困戶,40%幫扶貧困村。 這樣一來,葉華忠既是合作社的股東,又是合作社的員工。葉華忠算了一筆賬:去年家里雜交水稻制種6畝、果樹200棵,保底收入2萬元,在合作社打零工,收入8000多元,再加上合作社股金收益分紅,收入達3萬元。 “100萬元對個人來說,是個大數字,但分攤到貧困人口身上,每人僅有1100元。”建寧縣扶貧辦主任胡國興說,通過“量化折股”的形式,可以為貧困戶和貧困村帶來長久的收益。 以里心鎮為例,7個貧困村可實現村財增收每年1.5萬元,400個貧困人口每年人均可得分紅425元。 如今,這一試點已擴大到均口鎮隆下村、溪口鎮楓元村,通過“量化折股”,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以及貧困村、貧困戶三方共贏格局。 建寧縣出臺了《建寧縣社會力量扶貧實施辦法》,300家種養大戶、160家家庭農場、40家農業龍頭企業參與扶貧開發,每個貧困村和貧困戶有人掛、有人幫。通過以抓增收送項目、抓就業送崗位、抓兜底送保障、抓扶智送技術、抓掛鉤送溫暖為內容的“五抓五送”,創新扶貧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