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9月1日電 題:都市民俗 別樣風景 ——掃描香港潮州人“盂蘭勝會” 作者 賈思玉 踏入農歷七月,穿梭于香港鬧市區,高樓林立中常會發現一道別樣風景:香火繚繞,人聲鼎沸,佛事的頌經鐘磬之聲,與潮劇的鑼鼓絲竹聲交相呼應。這是香港潮籍人的傳統文化活動——“盂蘭勝會”,一年一度,歷時一個月,全港分成幾十個街坊會場舉行。 設于銅鑼灣摩頓臺球場的盂蘭會場已于農歷七月二十一日(8月30日)開鑼。一連四天,在這里可以看到神功戲表演、派平安米、“請福物”等民間活動。 傳統風俗承載“移民史” 盂蘭節并非香港本土的節慶活動,是隨潮汕人士一同移民而來,并逐漸被賦予了“香港特色”。譬如,派米即是這里獨有的做法。首屆勝會于1897年由銅鑼灣“潮州公和堂”創始,后香港各區效法舉行,至今尤盛。 香港的潮籍人士約有120多萬,據現任公和堂會長鄭翔奮介紹,潮籍人士通過這一傳統活動,寄懷思鄉念祖之心,亦溫暖鄰里情誼。 盂蘭節、中元節、鬼節指同一節慶。盂蘭節起源于佛教傳說,農歷七月十四這天,目連念“盂蘭經”救得母親脫離苦難。道教稱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道士設壇頌經,期望“地官”赦免亡魂罪孽。民間則認為,七月間鬼門大開,地府中的孤魂徘徊人間,所以很多人會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爐拜祭。 盂蘭勝會既承載了民間記憶與文化,又蘊藏了宗教習俗,超越了單一的傳統文化活動本質。“除潮州人外,還有不少福建人、客家人,甚至本地人參加,”鄭翔奮說。 班底“老化” 后繼乏人 勝會通常設于公園、廣場或運動場等寬闊之地,搭起幾個大棚,周圍豎起一面面顏色鮮艷的牌坊和龍旗,上面繡“風調雨順”、“恩澤同沾”等字樣。 居中的是神壇,兩側經棚和理事棚。神壇內,供放天地父母及從天后廟、蓮花公等六地請回的神。神臺正對的是戲棚,供潮劇演出。鄭翔奮介紹:“起鼓第一出戲是《八仙賀壽》,取個好意頭。” 四方會場的另一邊是附薦臺、孤魂臺和袍臺,還有一個高四米的紙扎“大士爺”,錦袍莽帶,奉觀音之命來鎮壓鬼神。今年的附薦臺上,特別為在馬尼拉人質事件中不幸遇難的港人設立神位牌,以期亡魂得到超度。 “法師用潮州話念經,音樂是地道的潮州八音,所有儀式、祭品都體現了潮州特色環境和氣氛。”鄭翔奮希望,能將這些瀕臨消亡或式微的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 盂蘭勝會早前申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潮屬社團總會秘書長林楓林說:“成功幾率很高,因為這項活動也能為現代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和價值。” “以前十個潮州人里有九個幫手,現在只有兩個,” 鄭翔奮亦擔心班底“老化”,不知如何吸引年輕人的興趣,“大概他們工作太忙了。”在會場,記者看到香客多是頭發花白的老年人,手拿紙衣、生果、齋飯、糖塔等祭品。 “我本身不是潮州人,但為這樣獨特的人文風俗在香港得以保存感到高興,”一路跟隨考察的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生馬健行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