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香港12月14日電(記者 劉慧、蔣波、劉潔妍、田凱)提起香港,旅游者們的印象通常是節奏快、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靠著香港地鐵荃灣站,在高樓大廈的掩映下,卻有一片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向人們訴說著她與眾不同的過往。2016年6月,這里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所在地。
這座被稱為“三棟屋”的古建筑,迄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圍村之一。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跡;重修成博物館后,1987年正式開放讓市民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中心落戶三棟屋古宅,博物館館長鄒興華稱,因為香港很多非遺項目都與客家文化有關,而曾是客家圍村的三棟屋,保留了很多客家的傳統特色。香港特區政府選址這里作為推廣窗口,意義深遠用心良苦。
對聯、宮燈、門神、……沒有精美繁復的雕鏤石刻,卻處處充溢著200年前客家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昔日鄉民的生活實況,就在三棟屋博物館里鮮活地展現出來。時光流轉,歲月靜好。
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和與之伴隨的城市景觀的蛻變,非遺成為近年來香港重要的文化關鍵詞,非遺保護也成為重要的社會現象。彈丸之地的香港,究竟有多少稱得上非遺的東西?香港非遺的特點是什么?香港特區政府又對非遺保護做了哪些工作?香港作為內地面向世界的窗口,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在香港非遺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館長鄒興華鄒興華、非遺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現狀和未來: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
走進香港非遺中心,首個專題展覽“口傳心授——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正展出,涵蓋表演藝術、宗教儀式、節慶活動、傳統手工藝等不同領域,各自代表了不同社群對傳統文化傳承所作的貢獻。市民可通過免費參觀這個專題展覽,體味香港本地的傳統文化。
“相信大家都會為這個城市能保存這么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驚訝。”從2006年起就從事香港非遺工作的鄒興華,細數了香港非物質文化的點點滴滴,他認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西薈萃、豐富多彩。
目前,香港已有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等10個具有高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項目,成功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粵劇已于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十大項目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這也僅僅是香港非遺文化的一個縮影?!编嵟鄤P教授談起香港非遺項目如數家珍,“要知道,通過四年的非遺普查,列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包含480個項目,涵蓋了所有非遺種類。香港特殊的政治經濟環境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各地的移民,延續了從各地帶來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比如粵劇、詠春武術等,這些文化遺產不少從內地傳入,而在香港得到發展傳承,形成體系?!畺|西薈萃’這四個字,通過普查得到具體印證?!?/div>
鄭培凱教授說,“非遺清單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資源,反映了香港本地對待非遺的態度?!背艘呀洷涣腥雵壹壏沁z的十個項目,目前香港非遺中心正在進行另外十項的調查研究,還要開展公眾資訊、聽聽市民意見。他表示,將根據項目緩急等元素制定保護措施,加強非遺的研究、保存和推廣工作。他說,“接下來,我們要將400多個非遺項目分批上報國家文化部,申請國家級非遺保護,也讓更多華人了解香港傳統文化?!?/div>
說到香港特區政府如何開展保護非遺工作,鄭培凱教授介紹說,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香港正式生效后,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不僅專門成立了非遺工作組,還委任本地學者、專家和社區人士為委員,就普查、保護等方面向政府提供意見,2008年正式成立了非遺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會成立以后,通過委托香港科技大學進行非遺普查,列出一個包含480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以不同方式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包括確認、立檔、研究、保存、推廣及傳承。在香港,政府扶持推廣、民間團體響應和學術機構支持是非遺保護的三股主要力量?!别^長鄒興華如是說。
中西文化交融并存:非遺項目離香港市民生活有多遠
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大熔爐,香港擁有無可取代的歷史文化特色。鄭培凱十分簡要地描述了香港狀況。他說,香港是個大都會,主要是從四方八面遷徙繼而繁衍而來。這樣一個地方,有許多宗族把傳統習慣一直沿襲至今。甚至有的族群的人離開了香港,但每逢宗族重大祭祀的日子,都會從全球各地趕回來祭拜。儀式上還要有各種各樣的表演,相關一整套的傳統習俗?!霸谌A人心目中,還是覺得要認祖歸宗,離不開自己的‘根’,祭祀就是很重要的儀式。”
在館長鄒興華看來,中秋大坑舞火龍、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這些融入市民生活的傳統文化習俗,雖大多不為外人熟知,卻是地道“港味”的鮮活體現?!霸诎?80個項目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其中最大的范疇是我們傳統的節慶,在香港一直傳承下來?!?/div>
拉近非遺文化與民眾的距離,成為各地追求的目標,香港也不例外。翻開香港全年的日歷,各種節日公共假期排得緊湊豐富,從農歷元月的春節、元宵節彩燈會開始,之后有清明節,端午節,彩燈舞火龍的中秋節,還有和宗教相關的節誕……鄒興華說,“過去幾百年香港都是這樣慶祝的,從沒有斷過。”
談到是否要把非遺項目發展成香港旅游資源,館長鄒興華表示,一些宗族的祭祀活動都是很重要的非遺項目,而且都是群眾自發性要去做,這是很大的旅游資源。比如求神戲,晚上搭起棚子來很熱鬧,像這樣的活動還是很能吸引年輕人。父母會帶著小孩去看這些活動,這也成為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童年的快樂記憶。他說,“從這點來講,大都市也有鄉土感。但是我們開展非遺工作的目的,不是要搞旅游賺錢。保護好才是最重要的。”
傳承和發展:如何建立好制度保障?
粵劇、古琴藝術……這些香港人并不陌生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千百年來靠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口傳心授”傳承下來,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香港的文化瑰寶,更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識。鄒興華表示,在當今社會,單靠“口傳心授”使這些文化變得非常脆弱。“如何建立好制度保障?如何開展配套的教育和推廣活動?也是面對文化遺產保護時,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div>
鄭培凱教授從兩方面闡述了自己對非遺推廣方面的心得。一是“口傳心授”的非遺項目現在做好記錄,有影像有圖片有動畫模擬,這是現代科技給我們的好處;甚至要把口述的文化進行整理保存。另一方面,在中小學青少年當中,開展有關非遺文化的課程或者課外活動也是很有成效的?!氨热缥覀兒徒逃?、以及不同學校都有合作,希望把非遺文化滲透到課程里。有的學校已經做得非常好?!编u興華館長補充道?!巴ㄟ^表演、工作坊、講座、展覽及互動游戲等,提高本地市民及游客對傳統文化,包括傳統木偶戲等的認識,以嶄新的方式演繹及傳承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苯逃鋵嵲诜沁z保護里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鄒興華館長強調說。
在看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之余,兩位專家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隱憂。在互聯網上,關于非遺的討論也一直存在兩種聲音?!霸丁钡谋A暨€是創新加入現代元素?談到傳承和發展,鄭培凱教授認為,在保護的基礎上再談傳承,不能為了發展而取代了原汁原味。他說,“只有‘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得到傳承和發展。非遺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并不只是因為它本身所體現出的技藝和藝術美,更在于其強大的適應力和生命力。作為后人的責任是要能夠因時、因地制宜,根據客觀社會環境的變化,在保持其內在魅力的前提下,真正地將這份遺產繼承下來?!?/div>
鄒興華表示,“納入國家項目有助于增進香港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與重視?!狈沁z文化雖然是傳統,但一定會隨著社會進步產生變化,這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香港作為內地面向世界的窗口,在推廣非遺全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香港又是中西文化兼容的大都市,大家也要賺錢養家,這是很實際的生活。作為非遺傳承人不僅要吃得苦,也要耐得住學藝的寂寞。他說,“榮譽感和認同感,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精神支柱。我們做非遺工作,就是要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環境,希望有更多年輕人熱愛非遺文化。”
|